支玉恒:《草船借劍》教學實錄
信魯肅-借助幫忙
識曹操-輕兵逼寨
曉氣象-以霧為障 神機妙算 機智過人
【評析】:
這一課例的內容比較豐富,從多方面展示了教師在開始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采用的是“師生談話法”。在談話中為即將開始的課程,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一、向學生滲透了學習課文時所必要的有關知識。如“箭”與“劍”的形狀、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教師在這里預先點破,學文時學生就會不問自通。同時,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了這一故事的時代背景、三國的構成、統治者、課文中人物的所屬和職務。而所有這些都是在談話中教師引導學生講出的,有效地運用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個別內容學生不了解,教師也不避諱地直接講出,也是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特別是“孫劉聯合,共同抗曹”這樣的形勢介紹,對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這一教例,教師還引導學生從認識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聯系入手,引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結構、段內層次和文章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逐段學文前,對全文胸中有數,有利于對文章內容全面、系統的理解。這不但顯示了教學設計的巧妙,也表現了教師教學思路相當清晰。
三、在學生發言中,教師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他們說話要簡練,要學會概括,要有邏輯性。表現了教師不放松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使其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草船借箭》的課堂終結
《草船借箭》課文講完了,黑板上出現這樣一幅圖(略).
教師又請同學們綜合課文內容,結合板書,總結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為三點。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敵”、“知天”三點。教師又要求把這三點再歸納為兩點。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師仍然追問:還能把這兩點再概括為一條道理嗎?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事實,結合板書中提煉出來的內容,看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全在于他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預測和估計,完全同后來的事實相一致。(他識破了周瑜設計陷害自已,但為了顧全大局,并不說穿,而是將計就計;他知道魯肅性格忠厚,又極力主張孫劉聯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賴,請他幫忙,求他保密,魯肅果然幫了忙,保了密;他了解曹操用兵謹慎,心性多疑,就敢于率領草船,輕兵逼寨,曹操果然只放箭,不出兵;他預測三天后必有大霧,三天后果然大霧彌漫,成了他用兵的屏障)由此,學生歸結出這條道理是: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這是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一階段。
接著教師又假設了一種具體情境,設問: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要求學生用剛才得出的那條道理去分析。討論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這是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二階段。
【評析】:
用這樣的討論來終結這篇課文的閱讀,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一、憑借教材內容,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概括能力,并在這種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想會說。
二、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一階段,是引導學生由具體的歷史事件歸納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第二階段是借助假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普遍原理分析具體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這兩個思維訓練過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認識活動的循環——“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毛澤東《矛盾論》)這樣的教學,教給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階段中學生歸納出的“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的這條道理,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同志講的“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實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發掘了教材內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這種啟蒙教育完全沒有出現硬性的、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課文所提供的具體憑借上的思考和體會。沒有外加,沒有注入,沒有“拔高”;不是貼標簽,也不是喊口號。
四、這樣的課堂終結,沒有把討論的內容和學生的思維囿于一篇教材之內,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擴大了課堂教學效果。這樣來終結一篇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對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在“借箭”這一事件中所表現的足智多謀,在更高的層次上形成了整體認識。這個整體認識,與講課開始時對課文內容、結構的整體認識,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