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師:不管學沒學,老舍先生曾經隨著中國作家代表團,走訪了一次東北和內蒙地區,他先上了大興安嶺,看到了林海,就寫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學課本里也有。他又翻過大興安嶺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內蒙古自治區了,(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東北、內蒙和大興安嶺的地圖)一下大興安嶺,剛一走進內蒙草原的時候,就到了內蒙最北邊的呼倫貝爾盟,盟內有一個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陳巴爾虎旗。內蒙的盟,相當于內地的地區,旗相當于內地的縣。大家看到課文上有“陳巴爾虎旗”這個名字沒有?
生:有。
師:它屬于內蒙呼倫貝爾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這個問題解決了,誰還有問題?
生:文章第一節的最后一句話寫牛羊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我不知道“樂趣”指的是什么?
師:好,請坐,一會上課要講到。
生:第二小節有一句話形容河,像“玻璃的帶子”,“河”后面為什么要用嘆號?
師:好,為什么要用感嘆號。
生:我想問,“蒙漢情深”從課文的哪個地方能看出來?
師:這個我還得讓你看,你問我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一會兒我就讓你回答這個問題,那你上課就得注意聽了。不然一會兒回答不出來。
生:我還想問,在文章第二節,蒙古人民來迎接他們的時候,騎著馬,作者為什么要用“飛”字來形容呢?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你是知道的,你就在這句話里往前看,有一個詞就能解決你的這個問題。你把這個字再加上當時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還有第二小節,為什么把穿著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別的?
師: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們比喻成一條彩帶。
師:你說彩虹好啊還是彩帶好?
生:彩虹。(眾笑)
師:為什么彩虹好?
生:因為彩虹代表著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畫畫常常把大陸和中國臺灣用彩虹連起來,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橋。
師:另外你剛才說彩帶是什么樣的?
生:五顏六色的。
師: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師:如果也用五來說,怎么說?
生:五光十色。
師:對了,你說五光十色漂亮還是五顏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師: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們假想,如果迎客的馬隊正好從小丘頂上下來,那會像是什么飄了過來?
生:像彩虹。
生:我想問第四小節最后寫的,“會心的微笑”,為什么說“會心地笑了”?
師:你知道什么叫會心嗎?
生:會心就是他們……
師:會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沒有明白講的意思,蒙古族人民聽了漢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們沒有明白說出來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蒙漢團結。
師:對,會是領會,把你的心意領會了,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兩心相連,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們都知道了。你說這個“會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節寫歌聲比什么語言都響亮,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是用語言表達?
師:那就是說,你對這句話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剛才講的“會心”也許就明白了。
師:最后再提一個,誰覺得你的問題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節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師:按什么順序寫的,這個問題確實重要,因為時間關系,咱們提問題就先到這兒,如果講到最后,你心里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師:現在大家打開書,誰能把寫草原風光美的這一部分讀出來?他讀的時候,大家拿出一支筆來,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想,手里還要一邊畫。畫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寫風光美以外,還寫沒寫別的東西?把你認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勾出來,看誰勾得準,你開始讀吧。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無限樂趣。”(其間教師隨機指導朗讀)
師: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讀得很不錯,但是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護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寫草原風光的句子來了嗎?
生:勾出來了。
師:誰勾出來了?
生:我勾了兩句,“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還有,“這種境界……奇麗的小詩”
師:還有沒有勾出別的來?
生:我勾了“在這境界里……無限樂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駿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來就有的東西,我們一會兒隨課文去研究它,現在咱們就按第一位同學的發言來討論。第一句話,他說他總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這是一句話,他要高歌。(板書“高歌”)第二句話,和它相對應的,他想干什么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詩。
師:怎么樣吟詩?
生:低吟。
師:對,(在“高歌”下寫“低吟”)大家看這兩種情調一樣不一樣?
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