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 《第一場雪》第二種教法
生:沒有。
師:那為什么松樹和柏樹上的雪球卻既蓬松松又沉甸甸的?
生:它這個蓬松松只是一個視覺效果,并不是說里面都是空的。它本來比較重,是雪組成的一個球,而它的蓬松松是那些雪渣堆出來好多小刺之類,讓你看起來好像很多毛一樣的那種感覺。
師:說了半天我也沒聽清楚。但是他用的一個詞非常好。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眾生無語)
師:“視覺效果”這個詞用得非常現代。(走到黑板前)大家看,我在這畫什么?(在黑板上畫了一根松枝)這是一根什么呀?
生:樹枝。
師:一根松枝,冬天落不落葉?
生:不落。
師:冬天不落葉,所以課文上說什么樣的松樹和柏樹?
生:冬夏常青。
師: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是針葉對不對?
生:(猶豫地)對。
師:(在板畫樹枝上又加畫一叢叢松針)松針疏密相間,雪落呀落呀,這個樹枝怎么樣?
生:把雪托住了。
師:托住了,(在板畫松枝上又畫了一團團的雪)形成了一個個什么?
生:雪球。
師:因為這是雪堆積而成的。當然是什么樣的?
生:蓬松松的。
師:其實分量也沒有多重。你們玩過雪沒有?
生:玩過。
師:這么大一桶水(比劃一桶水)你們提得很費勁,可是一團雪你一只手就托起來了。并不重,為什么要說它沉甸甸的呢?你們注意……好,你說。
生:因為那個雪已經把樹枝壓彎了。
師:有意思。因為承擔它的重量的只是一根松枝。
師:松樹和楊樹、柳樹不一樣。楊柳樹這樣分杈,(在黑板上畫出楊柳樹的樹枝分杈狀態)
松樹不一樣,松樹是高高的一棵樹干,樹枝是這樣下來的,(在黑板畫出松樹的樹枝由主干直接向橫向下分杈)對不對?它伸得很長很遠,風一吹就擺動。所以黃山上的那棵樹又叫迎客松,風吹搖擺,像在招手。(作擺動狀,眾笑)松枝伸得那么遠,再壓上雪球。它就承擔不起了。加上輕風一吹,它托著雪球,(手臂作上下擺動)給人什么感覺?
生:很重,沉甸甸的。
師:實際上這個蓬松松和沉甸甸都是一種物體給人的一種叫什么效果呀?
生:視覺效果。
師:對,視覺效果。給人的一種感覺,明白了嗎?你們說這篇課文真有意思,可是還有更有意思的呢。課文說彩虹是什么樣的?
生:五光十色的。
師:五光十色,好多種顏色。干脆,我簡單點,換成五顏六色的彩虹行不行?
生:我認為彩虹在太陽的照射下是發光的,而且有好多種顏色,所以它是五光十色的。
師:你的意思是光有顏色不行,還要有什么?
生:光。
師:對了,因為彩虹本來就是光的一種折射,一種光學現象。大家看,五顏六色和五光十色這兩個詞里面都有數目字。試一試,你把“五顏六色”里的“五”和“六”去掉,剩什么了?
生:顏色。
師:五光十色的“五”和“十”字去掉還剩什么?
生:光、色。
師:對,它比它多了什么?
生:光。
師:我們去百貨公司參觀一下,走到賣布的地方看一看,那叫什么?
生:五顏六色。
師:走到賣瓷器的地方看一看是什么?
生:五光十色。
師:對了,瓷器能反光,所以是五光十色。再走到工藝品那兒,是什么?
生:(猶豫地)五光十色。
師:對呀,它也會反光。大家過節時會穿各種各樣的衣服,那是什么?
生:五顏六色。
師:那天安門廣場上的節日焰火是什么?
生:五光十色。
師:冬天松花江畔的冰燈、中央大街晚上的霓虹燈?
生:五光十色。
師:可以說你們已經把這兩個詞完全掌握了——再看下一段,雪后大街上怎么樣?大家一起讀出來。(生齊讀下一小節)
師:剛才我怎么教你們讀那個“咯吱”“咯吱”?再讀一次。
(學生又讀一次,把“咯吱、咯吱”讀得很輕)
師:如果真的這樣讀……大家看(師表演腳踩薄雪,小步碎踏的樣子)咯吱咯吱,那雪有多厚呀?最多一指厚。人們怕滑,邁著小碎步咯吱咯吱往前走。可是書上說,大街上的積雪有多厚呢?
生:一尺多深。
師:對呀,一尺多深,一步邁下去,腳陷入深深的雪中,再拔出來,難不難?
生:難。
師:好,下面看著我邁步的動作,讀“人走在上面,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一句。(師夸張地做舉腳踏入深雪的動作,連邁兩步,學生隨著老師的邁步,把“咯吱咯吱”讀得重而拖長)
第二課時第二部分
師:讀得很好。你看,就“咯吱咯吱”這么非常簡單,沒有什么實際意思的象聲詞,讀得不一樣,所表達的景況一樣不一樣?
生:不一樣。
師:那個是小樹枝斷了,“咯吱”一聲響;這個呢,是雪很深,人腳踩上去(學生齊讀“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大家看這語文是不是越學越有意思呢?好,把后面的讀完。
生:(朗讀)“一群群孩子……震落下來了。”
師:你們有過這種體會沒有?
生:有。
師:既然有我就不說了。這兩段是課文的重點,我們學得非常細,通過讀來理解,通過讀來體會。(指板書第一、四段)這兩段不是重點段,我教給你們一個高效率的讀書方法,愿不愿學?
生:愿意。
師:第二、三段我們精學,第一、四段我們略學。知道什么叫略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