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 《第一場雪》第二種教法
男生:“大雪整整……粉妝玉砌的世界。”(鈴響)
師:我們先下課休息,起立。(學生下課)
附:課間穿插(還沒有上第二節,但學生已坐好等待)
(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中國地圖的簡畫)
師:趁著還沒上課,我想對大家做個智力測驗,好嗎?(生說好)大家看黑板,我畫的大致像什么?看誰最聰明。
生:(喊出)一只雞。地圖。中國地圖。 師:這還不算最聰明(對前排一女生)你聰明不聰明?
生:不聰明。
師:不聰明,(對后排一舉手學生)那你來,聰明的過來。(眾笑,舉手學生上前)你在地圖上畫出膠東半島來。(眾學生爭著舉手)(第一個學生看著地圖不會畫,教師又讓另一學生上來,讓他畫出)好的,(兩學生回座位,師指地圖)這兒是膠東半島,對不對?
生:對。
師:膠東半島在山東省東部。我現在就住在山東省的威海市。威海在哪呢?(指地圖)在山東省的這個尖端上,正是膠東半島。在這兒住,站在我家窗戶前就能看見大海。為什么叫半島呢?一面連著大陸,另外三面都是什么呀?
生:海。
師:這就叫什么?
生:半島。
師:為什么叫膠東半島?因為山東省南面有一個最出名的城市叫“青島”,(在地圖上標出)青島旁邊還有個城市叫“膠州”,在膠州這兒海岸彎進去一塊叫“膠州灣”。所以這片土地叫做膠東半島,知道了吧,誰還聰明?(眾生無語)不敢說自己聰明了?誰能找出西伯利亞在哪?(對一學生)你知道?你給畫畫。
(生走到地圖前,指地圖北面說:就在這兒上面一帶)
師:差不多,咱們黑龍江北面的土地,(指地圖)一直到蒙古共和國北面,新疆北面,整個兒這一大片遼闊的土地都叫什么?
生:俄羅斯。
師:都叫西伯利亞。(眾笑)你們說得也對,都是俄羅斯的土地。俄羅斯這個國家的領土很大,它包括歐洲的一片土地和亞洲的廣大土地,都是俄羅斯的。這一片叫西伯利亞,地方非常冷,它靠近北極了,整個兒北面都是凍土地帶,土地長年冰凍不化,所以這里刮來的風就怎么樣啊?
生:冷。
師:這個風一直往南刮,(指地圖)一直住南流,這就叫什么呀?
生:寒流。
師:對,寒流,什么叫寒流知道了吧?
生:知道了。
師:流動著的冷空氣就叫寒流,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侵入了膠東半島,給膠東半島帶來了什么?(生說:帶來一場大雪)好,我們接著上課。
第二課時第一部分
師:剛才大家讀得不錯,但是你們越讀我越糊涂,能幫我解決一下嗎?
生:能。
師:能,那么我先說頭一段,“只聽見雪花不斷簌簌地往下落”,有這句話吧?
生:有。
師:這一段又說那些銀條和雪球簌簌地落下來。兩次用了“簌簌”這個詞,這兩次用同一個詞,意思一樣不一樣?
生:不一樣。
師:誰說不一樣?
生:第一次簌簌地往下落是從天上落在地上,第二次是從樹上落到地上。
師:你是說出發點不一樣,從天上落下來,從樹上落下來,可我就不覺得有什么不一樣。
生:我覺得第一次簌簌是在夜晚,第二……
師:(打斷)第一次是晚上落,第二次是白天落?剛才說了白天看雪,晚上干什么?
生:聽雪。
師:聽到的是什么?
生:聲音。
師:對,第一個簌簌是模擬聲音的象聲詞,第二天是怎么樣啊?
生:是看到了。
師:看到了落下來的樣子,是描述狀態的形容詞,兩個詞一樣不一樣?
生:不一樣。
師:不一樣,都是簌簌。看字面完全一樣,但是一個是模擬聲音的象聲詞,就是簌簌,簌
簌的落雪聲;另一個是形容詞,寫落下來的樣子,懂了嗎?我說一句話大家聽,(隨意指身邊一學生)他那天犯了錯誤,我找他談話,(被指學生奇怪地睜大眼睛)你現在睜大了眼,可是那天你卻低下頭哭了。(眾笑,該生也會意地笑了)眼淚“簌簌”地流下來。這個“簌簌”是哪一種用法?
生:描寫樣子。
師:對啦,是落下來的樣子。可能是聲音嗎?
生:不可能。
師:眼淚流得再厲害也不可能聽見,(作夸張聽狀,眾笑)明白了沒有?
生:明白了。
師:還有一個問題,一般來說,毛茸茸的東西它能反光嗎?
生:不能。
師:那為什么這銀條既是毛茸茸的而又是亮晶晶的?它不能反光為什么還是亮晶晶的?
生:因為雪特別潔白,看著挺干凈。
師:潔白就閃光?
生:可能它已經結成冰了。
生:我覺得它看上去像是亮晶晶的。
師:不是像,確實是亮晶晶的。
生:它那個毛茸茸指的是小雪渣,亮晶晶的指的是一個一個小冰渣在陽光下亮晶晶的。
師:究竟是小雪渣還是小冰渣?
生:小冰渣。(眾生議論說小雪渣)
師:大家想一想,那銀條是由什么東西組成的?
生:雪。
師:對,一開始還伴著一陣小雨,這雨把樹枝弄濕了,雪一落,沾上了,越沾越多,最后變成什么了?
生:銀條。
師:因為是雪組成的,不是那么光滑,所以它是毛茸茸的。但是,每一片雪花都能反射一個太陽,所以看起來怎么樣?
生:亮晶晶的。
師:作者觀察得細不細?
生:細。
師;還有,蓬松松的東西,比如說一團棉花,你會不會有沉甸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