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慶、周一貫、賈志敏小學課文《詹天佑》教學實錄賞析以及互動研討論
賈志敏:張祖慶老師很年輕,但很有經驗。雖然用了50分鐘上這堂課,但一點兒不感覺到累,我們還想繼續聽下去。
小學課文《詹天佑》是一篇老課文。早在五十年代,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就教過它,F在看到這個教材,感覺在弘揚民族精神的時候,教這篇課文,是很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
我對張老師這堂課總的評價是16個字:充滿激情,設計精心,駕輕就熟,行云流水。
看得出,張老師上這堂課前,把整個的歷史背影摸得清清楚楚,了解得明明白白。所以,他課上充滿了激情。這種認真鉆研教材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整堂課張老師無痕地銜接,無痕地過渡,非常自然。一開始打出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比如慈禧太后為修頤和園,每年投入幾千萬,卻不愿修鐵路。還有帝國主義要看中國人笑話等史實,我們在座的老師不知道,學生更不知道。課件一出,就把學生帶入了情境,而結尾戛然而止。留給人很多想象的空間。整堂課設計精心,如詩如歌。
這篇課文很難講,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沒有生動的例子,對詹天佑的言行也沒有什么具體的描述,再加上許多乏味的專業名詞,詹天佑的形象不豐滿。學生讀起來很枯燥。但張老師卻利用自身豐富多姿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把這堂課調控得很好。
還有八個字,想和張老師商榷:“嚴肅有余,寬松不足!币惶谜n,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什么都懂了,什么全明白了,研究問題、商討問題的場面太少了。
吳琳:張老師的課確實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手機尾號是4468的朋友發來短信說:“張老師設計了一個又一個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真是太妙了。”
小學課文《詹天佑》是一篇老課文。通常,老師們在講到4、5、6自然段時,會遇到很多難點不好突破。今天,我們看到張老師用了一些簡單的課件,通過課件演示、動作演示,輕而易舉地就讓學生理解了。
比如:“從兩頭向中間鑿進的辦法”用了兩個形象的箭頭,“中部鑿井法”,幾個工作面的問題,也通過六個白色箭頭的課件演示,讓學生一目了然。特別是教材中關于“人字形線路”的那段描述,張老師讓學生用話筒當火車,沿著老師畫好的路線“走”一遍,很快弄懂了其中的意思。
對這個教學環節,現場聽課的老師不斷發來短信發表自己的看法。
手機尾號是0525的朋友具有代表性,他說:“本課的難點是理解人字形鐵路,本人認為學生應自己研讀理解,張老師沒有讓學生讀就直接演示,這樣處理好嗎?”
張祖慶:謝謝提問的老師。我剛才對吳老師說,我愿意回答最尖銳的問題,越尖銳我越高興,這是幫助我成長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對4、5、6自然段,我根本沒有把它當難點處理。為什么呢?我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第一,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課文,所涉及的年代離學生比較久遠,還加雜著一些比較難懂的鐵路建設的專業術語。讓今天十一二歲的孩子完全理解那么深奧的文本,有沒有這個必要?
第二,讓學生自己去讀懂,還是借助于課件讓他們去弄懂?我想,一堂課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我認為不必讓每一個孩子都弄懂的問題上,那么,對學習,我覺得是一個浪費。
我覺得我們要把寶貴的時間花在聽說讀寫上。我一直以為,語文課要上得簡約而大氣,有時候該舍則舍,有些常識課可以講清楚的東西,為什么一定要在語文課上解決呢?
此外,我一直追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語文教學風格。中國山水畫講究“留白”的藝術,顏真卿《祭侄帖》中的“飛白”,音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都留下了一個個讓人遐想的空間,給語文教學一個美麗的遐想空間,這有何不好呢?(掌聲)
吳琳:張老師,教材中的難點是對學生來說的,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誰“認為不認為”呀!課件是教師做的,不是學生做的,你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給學生配個課件給學生演示呀!學生怎么能夠自己讀得懂一篇文章呢?你可能覺得這里不是難點,但學生讀起來,如果不借助你的課件,是會有困難的呀。ㄕ坡暎
張祖慶:我覺得在“人字形線路”這一段,學生看課件已經完全弄明白了,就沒有必要再深究下去。至于幾個工作面的問題,我曾經試過讓學生自己去畫圖,結果很多同學畫得亂七八糟,他很難理解。我用課件這么一演示,他弄明白了,如果有機會再去看那些文字,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笑聲)
吳琳:但問題是課件呈現的內容是教師讀懂的呀,并不是學生讀懂的呀!如果學生自己去畫,即使亂七八糟,正展示了他們學習、思考的過程,我們上課是要結果,還是要過程呢?你不覺得這是教師在代替學生讀書嗎?(掌聲)
張祖慶: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要有一種狹隘的文本觀。我以為,只要有助于學生學習語文,什么都可以是文本。視頻是不是文本?課件上呈現的話是不是文本?音樂,圖像等很容易感染學生的東西,能讓學生很快進入情境,這是不是文本呢?
吳琳:我的意思是,老師在課上如何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讀懂,而不是看老師的課件看懂。對這個問題,您怎么看呢,賈老師?
賈志敏:課件是個好東西,是幫助我們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個手段,但它不是教學的全部。我的意見是,該用的時候用,可用可不用的時候,不用。張老師在講到開鑿隧道的方法和“人字形線路”時用課件演示,他認為這樣一講就清楚,不用耽誤時間,我感到也未嘗不可。但其他老師不用媒體,而是通過讓學生認真研讀,自己作畫,自己理解,也沒什么不可以,我過去就是這么教的。我感到手段可以多種多樣,達到目的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