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慶、周一貫、賈志敏小學課文《詹天佑》教學實錄賞析以及互動研討論
生寫話。
師:好,孩子們,放下你手中的筆,把飽含著我們深情的話語向詹天佑爺爺傾訴吧。面對詹天佑的銅像,讓我們表達內心的一份真情。你讀。(和著音樂)
生1:詹天佑爺爺,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難,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我敬佩您的愛國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張鐵路時的堅定信念。我長大了,也要向您一樣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師:寫得多么好啊!來,孩子們,以掌聲來表達我們的感動。
生2:在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外國報紙的嘲笑、蔑視面前,您毅然接下了這份重擔。狂風怒號、高山深澗沒能使您屈服。當鐵路提前兩年竣工的時候,不僅給了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更多的則是國人的歡喜。您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我們應該向您學習。
師:更多的是國人的歡喜,更多的是國人的振奮!
生3:詹天佑爺爺,您太棒了!如果當時沒有您那毅然接受的任務,現在,不會有我們的偉大創舉。你不管遇到種種困難,總是為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國人著想。我為您所做出的一切感到驕傲、自豪!
師:你為什么把一句話落下了?“您雖然失去了女兒、親人,但是,我們可以做您的親人。”為什么不可以呢?孩子,這是真情的流露,你,以及所有的同學,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做詹天佑的親人呢?是吧?(該學生含淚點頭)
生4:詹天佑爺爺,您以自己杰出的工作,完成了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創舉。懸崖峭壁、狂風怒號、高山深澗在您的眼里能算得上什么?您的創舉,使全世界的人對您、對中國人的意志都贊不絕口。
師:是啊,您是中國人的杰出代表。孩子們,我們對詹天佑爺爺有著無盡的情懷要傾訴。來,站起來,面對著詹天佑的銅像,盡情地傾訴我們的感情吧。
[以結果來判定教學行為的過程價值,此處的“讀寫結合”應該是水到渠成的順理之章。學生在短短的時間里能寫出有個人感受的一段話,體現了“情動于衷而形于言”的那種生命狀態,而非形式的矯情之舉。]
生面對銅像真情告白。
師:聽了你們的對詹天佑爺爺的真情告白,張老師想起了很多很多。我不由地想起了電影小學課文《詹天佑》當中的一個讓人感動的片斷:1919年,詹天佑抱著重病之身,登上了八達嶺長城,他眺望著自己曾經為之戰斗過的這塊土地,眺望著那一條“人”字行鐵路,(師板書一個大大的字:人)他深情地說了這樣一番話: “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粵漢路沒有修通,南北大干線無法建成,初建全國鐵路網的夢想破滅,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段鐵軌,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說完這話不久,年僅59歲的他就與世長辭了。讀讀詹天佑臨終前的話吧。(生動情地讀詹天佑的話)
五、究讀 體察歷史意義
師:孩子們,讓我們把思緒拉回到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張老師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今天,我們要隆重地紀念京張鐵路的肇建,隆重紀念詹天佑?
生1:(動情地)詹天佑爺爺他不怕艱難困苦,不怕高山深澗、狂風怒號,在鐵路上奉獻了自己大半生。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因此我們要懷念他。
生2: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我們要紀念他,紀念他為中國付出的一切。
師:是呀,想起他,我們就會想起他為中國做的一切。這一切怎能不值得紀念呢?(師潸然淚下)
生3:因為這是我國第一條自修的鐵路。作為工程師,他為我國人民爭得了光榮,而且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師:是呀,這樣一個為中國爭光的人,我們怎能把他忘記?張老師也想就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寫了一首小詩:(屏幕出現,教師朗誦)
1905 2005
百年滄桑
可以改變很多很多
但,詹天佑用生命書寫的“人”字
永遠留在了華夏大地
紀念一條鐵路
是為了 牢記一段歷史
緬懷一位偉人
更為了 傳承一種精神
師:請大家一起讀屏幕上的話:
(師生共讀)
紀念一條鐵路
是為了
牢記一段歷史
緬懷一位偉人
更為了
傳承一種精神
師:孩子們,老師的話還沒有說完:(點擊屏幕出現以下文字)
但是 不要
僅僅在特別的日子里
才將詹天佑想起
下課!
[“結尾如撞鐘”,一首小詩升華了本文對學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可謂余音繞梁,蕩氣回腸,把課堂氣氛自然地推向了高潮。]
板書:
勘測線路 詹天佑 懷念一位偉人
開鑿隧道 傳承一種精神
設計路線 京張鐵路 紀念一條鐵路
(1905-2005)
總評:
如果說“教材”是作者的一度創造,那么“教學設計”是教師的二度創造,“課堂呈現”則是師生合作的三度創造。追溯本案始末,從字里行間你不難感受到三度創造的那種智性美麗。綜觀全程,我們體會到的是開放中透射出的那種大氣灑脫,精微處擁有的那分細膩感人。水無常勢,教無定法,教師的引導探究不從常見的由“杰出”、“愛國”處入手演釋,而是從“哪些細節讓你感觸最深?”中著眼于歸納,可謂創意獨具;而從“1905年”到“2005年”的百年跨越中點化,使閱讀教學具有了常讀常新的時代光彩。
互動研討小學課文《詹天佑》
背景簡介:
2005年金秋,在北京海淀區一個可容納500人聽課的禮堂,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和笑聲。來自浙江杭州的優秀青年教師張祖慶老師剛剛上完觀摩課小學課文《詹天佑》,與北京的語文教研員吳琳老師和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正在進行一場互動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