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詹天佑》教學實錄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nèi)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第三鞭
推進文本資源建設——撐一支長篙,向更青處漫溯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大量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涌入,知識交替更新節(jié)奏加劇,單一的教材文本已嚴重存在著局限性,F(xiàn)今語文教學需要改變以“本”為“本”的現(xiàn)狀,推進文本資源建設,實現(xiàn)“本”隨人“走”的教學狀態(tài)。下面以小學課文《詹天佑》舉例說明。
例一、
平素也讀張愛玲的作品,記得她曾說過:“一班文人何以甘心情愿守在‘文字獄’里面呢?我想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文字的韻味。”恍惚間憶起在《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一文中,汪曾祺也說:“語言像樹、枝干、樹葉,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它是‘活’的”。的確,文本的語言,只有扣住讀者的心脈,才能與之情思共融。
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和特點,不同于《三打白骨精》情節(jié)生動,人物豐富,語言風趣;不同于《賣火柴的小女孩》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淡淡的憂,濃濃的情;不同于《豐碑》結(jié)尾帶來的強烈沖擊,不具備蘇曼諾夫所言的“藝術(shù)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后。”的震撼力。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文章的語言,就如詹天佑其人,不茍言笑,嚴謹務實,還夾還一些難理解的專業(yè)術(shù)語,說實話,僅憑這篇文章,要讓孩子從中知道詹天佑的建路事跡和一些品質(zhì)并不難,難得是走進文字真正獲得情感的共鳴,難得是讀出平淡樸實文字背后隱藏的東西。因此,教師作為教材的二度開發(fā)者,有必要提供補充相關(guān)背景材料,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完善這篇文章本身存在的缺陷,呈現(xiàn)更立體,更豐滿的文本資源。
例二、作家有充分運用天才與技術(shù)的自由,而時代與思想又是繼續(xù)變進的,時代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是不自覺而然的烙印,時代的隔阻社會的變遷造成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感,甚至于造成價值觀之間的沖突。這時,一方面需要補充相關(guān)背景資源,盡可能在歷史全景中看待問題;另一方面,重新修整補充文本,賦于新的時代意義。
小學課文《詹天佑》一文描述的年代及事件本身和學生的社會生活距離遙遠,如果僅憑文章本身,孩子們很難和詹天佑溝通,也無法真正意味到那種危難中的奮進,成功中的悲壯,輝煌中的辛酸。這時只有對作者生平事跡,對中國當時被瓜分的情勢,對當時清政府的腐敗,對帝國主義的惡蠻等等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可全面、更深入地建構(gòu)自己心中的詹天佑。
例三、有些文本離孩子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認知水平有一定距離。如小學課文《詹天佑》一文中,一些建筑上特定項目開發(fā)的闡述,這對孩子來說,理解有一定困難。這時,需要豐富文本資源,采用一些符合學生心智發(fā)展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去理解,去感受。這里所指的文本資源建設,并非只是書面的文字材料,可以錄音,畫面,錄像,課件,網(wǎng)絡信息庫等等。
綜合以上所述,文本的寫作特色語言特點,文本與學生的時代差距,文本和學生認知生活經(jīng)驗差距差距都要求豐富文本資源,那么,如何提高文本資源建設的效度呢?
先談兩點:
1、文本資源建設中篩選的針對性
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國際形勢、國內(nèi)環(huán)境、人物命運等等。其中包括眾所周知的一些史實,也包括一些鮮為人知的材料。
比如:看云老師提供的是留學幼童結(jié)婚生子諸如此類的。比如:京張鐵路并非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第一條鐵路應是詹天佑為慈善一個人建造的。比如:竇老師所言的幾封書信。比如:鐵路修筑成功后十余載的“沉浮流徙”。
我們有必要上述提供所有這些背景嗎?不現(xiàn)實,也沒有必要。我以為:文本總還是有一個價值取向的,感受詹天佑高貴的精神品質(zhì),還應是文本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受。政府無力,列強猖狂,最終都是更能顯示詹的民族氣節(jié),突出他的智慧與堅韌。我們在提供材料時盡可能地圍繞這一中心展開。不然,很多毫無意義地多元解讀,只能讓孩子無所適從。從這一點,我贊同冰雁所說的。
張祖慶老師和竇老師課堂開頭提供的一些材料都很好。但對竇老師的三封信教學處理,我保持自己的思考:竇老師竇老師對文本進行二度創(chuàng)建,以書信為暗線,試圖展現(xiàn)一個親切、平和、離孩子很近的詹天佑,我也試著按竇老師原有設想想像了一下:如果詹天佑在這堂課向我們走來的話,那他的形象出現(xiàn)應該是一點點清晰起來,一點點真實起來,一點點豐滿起來的。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一點點復雜多樣起來的,最終形成的是自己眼中真實可親的詹天佑。這一點我認同并很希望能實現(xiàn)。但是,在操作上我存在著疑惑:1、我當時讀了三封信,除了有點新鮮,真的沒有多少觸動,因為這三封信本身缺少知識力度和情感熏染力,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文字還是情感,都不能讓學生在三維上有所獲得。離開文本使用這幾封信教學,還不如補充一些相關(guān)背景,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后,然后再回課文本身一些重點詞句上再次感悟,可能所獲更多。2、這三封信之間缺少梯度,層次體現(xiàn)也不明顯,是在一個層面進行的,達不到增進人物感受的效果。3、感受詹天佑,主要還是體會其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即使你把定位于平凡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具備著不平凡的精神,無論如何,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因此,這些書信進進出出的插入會不會破壞文本原有的價值傾向,會不會破壞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已經(jīng)存在的那種“杰出與不凡”的情感基調(diào)。我不敢肯定。我想,對三封信的教學處理,可以還需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