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為本,重積累,倡個性——《觀潮》教學案例
作者:舵落口小
《觀潮》是鄂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它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是一篇很好的訓練朗讀,培養語感,加強情感熏陶及美的熏陶的范文;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因此,筆者在教學本課第二課時時,注重以讀為本,結合語言文字的品讀與賞析,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充分獲得個性體驗的基礎上,感悟文章的情景美、語言美。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的情感。
[一]教學過程:
一、承上啟下,由景存疑,切入文本。
(呈現:潮來前人山人海的盛況圖)
師:上節課,我們了解到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潮來之前觀潮的人群已經是人山人海。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特點,讓人如此期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通過品讀文字、想象畫面深入地去感受一番。
二、精讀課文,入境入情,感悟文本。
師:請同學們默讀3-5自然段,邊讀邊想邊畫描寫潮水特點的句子,再從中選擇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讀出自己的感受來。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全文,師巡視輔導)
師:來,讓我們交流一下各自喜歡的句子吧!
生:從“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這一句感受到潮水的聲音很大、很響。
師:大到什么程度?
生:好像悶雷滾動。
師:“悶雷滾動”是怎樣的聲音?想想夏天下雷陣雨時的雷聲。誰來試試?誰來讀讀這個詞?再讀讀這句話。
生:隆——隆——(再沉悶地讀句子)
師:大家一起來試試。
生:齊讀。
師:這正像唐代詩人孟浩然所形容的:“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還有喜歡的句子嗎?
生: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我也感覺到潮水聲音大,很有氣勢。
師:除了聲音越來越大,它的氣勢還體現在什么地方?
生:形態是“一條白線”。
師:想想水怎樣流才能呈現出雪白的顏色?用手勢比劃比劃。
(學生將手臂快速地、相互碰撞地搖擺著)
師:誰來讀一讀。
生:(仍讀得較平淡)
師:人們都說“黃河之水天上來”氣勢了得。我們的錢塘江潮水也不賴,它來自——(水天相接)的地方。想象黃河從天奔涌而來的氣勢再讀。
生:(聲音響亮有力地讀)
師:這正如明代王在晉稱贊的:“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涌自天來。”
師:(小結第三自然段)錢塘江的潮水的確聲勢浩大。難怪剛開始人們只聞其聲,便人聲鼎沸;后略見其形,便又沸騰起來。潮聲、人聲交相呼應,好不熱鬧!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全班齊讀第三自然段。
(學生齊讀)
師:其他自然段中,有你喜歡的描寫潮水特點的句子嗎?
生: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它的什么特點?
生:潮水的聲勢很大。
(出示句子:浪潮越來越近,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聲音也越來越大。)
師:這樣寫,你還喜歡嗎?
生:(皺皺眉頭)不喜歡。因為它寫得太不具體了,太平淡了。
師:作者又是怎樣生動具體地描寫出它聲勢浩大的?
生:作者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來寫的。
師:看過《西游記》嗎?這比孫悟空當弼馬溫時,放天馬時的情景如何?邊想邊讀。
(學生嘗試讀出了些氣勢)
師:一起去看看這壯觀的場面吧!(看錢塘江潮涌錄像)什么感受?
生1:聲音好響啊!我真切地感覺到整個教室都在顫動,就連我的心也都在顫動!
生2:浪潮好高啊!好壯闊啊!好像我們快要被它活吞了似的。
生3:聲音好響亮,好像在放炮似的!
……
師:帶著你們的這些感受再讀。
(上述學生談完感受后,及時感悟讀)
(師范讀后,生齊讀)
師:宋代的蘇軾說的一點也沒錯,真是“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呀!
生:我喜歡這句: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它把浪頭描繪得很形象,我感覺到浪潮很高,很有氣勢。
師:見過城墻嗎?它有什么特點?
生:見過,城墻很堅固,是堅不可摧的!比如說我國的萬里長城。
師:有多高?(兩丈多高,約7米)和我們現在所在的教室的空間差不多高呢!去看看這浪潮形成的白色城墻吧!
(看實景圖)
師:什么感受?
生:氣勢壓人。
師: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
(指名分別讀)
師:真是一浪高一浪,一浪疊一浪,氣勢了得啊!還有嗎?
生: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從這里,我感覺到浪潮的速度快,變化快,很有氣勢。
師:如何變化?拉長到什么程度?
生:橫貫江面。
師:用手勢比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