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1
課 題: 30、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目標:1、認識“錘、堵、獲”3個字。會寫“育、瓶”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成功、實驗”等13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4、體會到做人要謙讓,5、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教學重點:1、理解生字詞的意思。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難點:知道實驗為什么能取得成功。教學準備:1、演示實驗的課件。2、收集你所知道的教育家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目標1、出示課題:一次成功的實驗2、質疑提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初讀感知1、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2、學生再讀課文,用筆畫出不容易讀準、讀好的詞句,然后反復練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3、指名讀課文,互相評價。4、課文是按照實驗的先后順序來敘述的,每部分重點講了什么? 5、組織交流。a.請三個學生分別朗讀實驗之前、實驗之時、實驗之后這三部分。b.再請三個學生分別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三部內容。三、精讀感悟1、學生自讀課文,想一想剛才提出的問題,你有哪些已經解決了?2、組織學生交流已經解決的問題。主要交流以下三個問題:a.什么人在做實驗?b.教育家為什么要做這項實驗?c.教育家為什么要做這項實驗?四、識字寫字1、課件出示本課的生字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這些生字。2、指導觀察要求會寫的字,看看每個生字在寫時要注意什么?3、學生寫字,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即時評價。五、實踐活動演示課文中這個實驗的課件,鼓勵學生課后與同伴一起做一做這個實驗。 第 二 課 時一、繼續精讀感悟1、這篇課文你還有哪些問題已經理解了?2、重點引導討論“實驗為什么能取得成功”這個問題。二、學習交流1、4人小組討論。2、全班進行交流。學生要抓住重點語句,如: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談自己的看法。通過交流認識到,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讓學生再質疑,再釋疑。4、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學生先試著自己讀一讀。注意體會不同人物不同的語氣。5、小組內合作讀一讀。6、各小組毛遂自薦來讀,其他小組進行評議。二、拓展活動請你寫幾句話來贊美一下課文中的這位小女孩。寫好后和同學交流,也可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二次備課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2
一 、 教學背景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次成功的實驗》講得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許多次卻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課文可分為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敘述順序清楚、結構明晰。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受到與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過人物的動作與語言體會實驗成功的原因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二 、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 、教學目標
1.學會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成功、實驗、教育家、繩子、代表、茶杯、危險、順利、如實、不假思索、激動、獲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 讀題質疑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三十課(師邊說邊板書課題),大家一起讀課題?吹秸n題你想強調哪個詞?試著讀讀,最好說出理由。
2、讀了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板書:原因?目的?過程?)
。ǘ 初讀感知 評評議議
1、過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蹦銈兲崃诉@么多精彩的問題真了不起!有了問題怎么辦呢?(學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生字新詞
師:看到大家讀得這么相信生詞一定掌握的很好,有沒有小老師帶讀?(帶讀、開火車讀)
3、師: 同學們讀得真用心。你認為這篇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實驗過程的?最好能說出理由,讓同學們心服口服。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4、師:你們分析得很有道理,F在我請三位同學一起來讀讀這三部分。誰愿意?其他的同學當評委認真聽。(學生評)
。ㄈ┚x品悟
師:請同學們自讀寫實驗過程的段落,想想這次實驗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1、多媒體顯示重點句一:
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ㄒ龑w會小女孩的聰明、急中生智、心中有他人、不怕犧牲、有集體榮譽感、有團結合作精神等。可引導學生從任何一方面來理解這句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2、多媒體顯示重點句二: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
。ㄟ@里的省略號是表示聲音的延續,也就是字音要拖長。)
3、多媒體顯示重點句三:
“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ɡ斫庑∨⒂龅轿kU時的沉著冷靜)。
4、多媒體顯示重點句四:
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引導學生從“不假思索”一詞及小女孩的話來領悟人物精神。)
。ㄋ模 釋放積淀 運用實踐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電視里,書上,有關先人后己、很好合作、沉著冷靜、急中生智的事很多很多。只要我們多多留心觀察,關心他人,我們也會不假思索地做出這樣的事。由于時間有限,下課后,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說說,回家也可對爸爸、媽媽說。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成功、實驗、教育家、繩子、代表、茶杯、危險、順利、如實、不假思索、激動、獲得”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體會有了危險需要需要沉著冷靜、互相合作、先人后己,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
三、教學準備:課件 、課前做實驗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出示課題:一次成功的實驗
2、質疑提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2、學生再讀課文,用筆畫出不容易讀準、讀好的詞句,然后反復練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3、指名讀課文,互相評價。
4、課文是按照實驗的先后順序來敘述的,每部分重點講了什么?
5、組織交流。
a.請三個學生分別朗讀實驗之前、實驗之時、實驗之后這三部分。
b.再請三個學生分別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三部內容。
三、精讀感悟
1、學生自讀課文,想一想剛才提出的問題,你有哪些已經解決了?
2、組織學生交流已經解決的問題。主要交流以下三個問題:
a.什么人在做實驗?
b.教育家怎么做這項實驗?
c.教育家為什么要做這項實驗?
四、識字寫字
1、出示本課的生字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這些生字。
2、指導觀察要求會寫的字,看看每個生字在寫時要注意什么?
3、學生寫字,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即時評價。
五、實踐活動
演示課文中這個實驗,鼓勵學生課后與同伴一起做一做這個實驗。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二、細讀
1、鼓勵學生把課文進一步讀好。學生讀完后交流學習第二自然段。
師生交流:讀完課文,你們會做這個實驗了吧!誰能告訴我這個實驗怎么做,你是從課文哪兒學來的?學習(主要學習2、4自然段)
2、圍繞“危險”做文章。
。1)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這句話。(學習3自然段)
預問:
a、誰有危險了?
b、孩子們怎么會有危險呢?
(2)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險境”,體驗危險。
情境描述:
小鉛錘就分別代表著這三個小孩,三個小孩此時正被突然灌進來的大水威脅著生命。時間緊急,在水淹沒小鉛錘的時候,就是三個生命的失去。逃出井口,是唯一獲救的生路,可是“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去一個人,誰先上去,誰的生命就可得以保全,誰留在最后,誰的生命就最可能被大水永遠的奪去。
同學們,你們體會到危險了嗎?(學生帶著這份體驗讀句子:“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人,你怎么辦?(學生會回答)
假如井里面有一個人就是你,你怎么辦?(學生會回答)
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人,你怎么辦?(學生會回答)
……
。3)討論1:怎樣才能很好地逃離險境?引導學生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精神。(學習5自然段——9自然段)
預問:
a、大家都一起往外跑,行嗎?
b、大家都讓別人先出去,行嗎?
結論:要想獲得最大的解救,三個人只能是一個一個有秩序地往外跑。遵守秩序就是需要大家有合作精神,更主要的是誰來提出這個秩序?
假設:如果是你,你愿意第幾個跑出出井口,為什么?(注:愿意自己最后的人可能是最少的)
讀中悟:
a、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指導學生后讀:“一個女孩低聲對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你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呢?指名說(低聲而果斷的語氣讀)
大家把自己當作那個小女孩,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果斷一點,再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再果斷一點,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大家讀得真果斷,把掌聲送給自己。
同學們,正是有了“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這個果斷的決定,當教育家“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從“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這句話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分工合作,才能把小鉛垂順利地提出來。板書分工合作
b、讀了這句話,你覺得小女孩是為什么要把自己留在最后呢?說話你的理由。
此時此刻,教育家問小女孩,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出示: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不假思索地說是怎么說?沒有思考地說,說明是脫口而出的。例如,我問大家,現在在上什么課?語文課。大家這樣不用過多思考馬上就能說,叫不假思索地說。這里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樣的意識已經深深地扎根于女孩的心中,變成了她理所當然的行為。此時,你體會到了什么?小女孩善良,先人后己。板書先人后己。
這句話應該用怎樣的語速讀呢?女孩的回答應該是響亮而平靜的,語速應該稍微快點。
女同學讀讀這句話。
三、回歸全文,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
1、是啊,在所有人都面臨危險的時候,小女孩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種先人后己的精神感動了教育家,所以,出示: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對校長說:“這個實驗我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提鉛錘,結果鉛錘都堵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今天,我的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
2、這個實驗我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提鉛錘,結果鉛錘都堵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今天,我的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出了以前實驗失敗的原因?爭。如果實驗要取得成功就應該?讓
板書:爭失敗 讓 成功。
如果爭,實驗就會失敗,如果讓,才能讓實驗成功,所以我們想要取得成功,就要學會讓。
3、學到這里,大家知道如何才能成功逃生嗎?用兩個詞來說就是:先人后己、分工合作。
出示道理:遇到危險,先人后己、分工合作才能化險為夷。
2、總結全文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作業。
1、有感情地讀課文。
2、完成《課堂作業本》
附板書:
一次成功的實驗
合作
教育家 危險 順利
先人后己
(讓) 成功 爭 失敗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這次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懂得要團結,心中有他人。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知道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分小組準備實驗用的瓶子,小鉛錘(或用乒乓球,彈彈球代替。)
【教學過程】
一、實驗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上課前,我們先來做個有趣的實驗。
2、教師介紹實驗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請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合作取出乒乓球。
4、實驗結果(匯報實驗獲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5、同樣的實驗,課文中的三位學生就獲得了成功。你們想了解他們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嗎?
6、板書課題。
二、精讀課文,感悟道理
1、指導閱讀第一自然段:
教師: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齊讀第一自然段。
2、指導閱讀第二至十一自然段:
、拧∽宰x二至十一自然段:課文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
板書:
實驗前:___________
實驗時:___________
實驗后:___________
⑵ 邊默讀邊想:教育家在實驗前是怎么做 找出有關詞句,用橫線畫出來。
、恰∮谩跋取佟又缓蟆边B貫的說說所做的準備工作:
先拿瓶子,再取鉛錘,然后放瓶子,分鉛錘;最后要學生把鉛錘放瓶子里。
、取↓R讀第二自然段。
⑸ 教師:
夸夸實驗中的小女孩或她的同伴,邊默讀邊劃出有關語句說說。
、省∫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討論:她為什么這么說?她當時怎么想的?
。◤摹熬诤苷,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這句話分析。如果我們三個人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產生的結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誰也脫離不了危險。如果一個一個地提,讓他倆先上,我最后上,我們就能順利地脫離危險。)
⑺ 感情讀小女孩說的話。
、獭 叭弊謩偝隹,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ㄟ@句話說明三個學生不僅合作愉快完成任務,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
⑼ 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思考討論:從這個“先”字,你體會出了什么?
。ㄏ热撕蠹骸T谖kU時刻,心中想著別人。)
⑽ 小女孩這個想法是經過深思熟慮想出來的嗎?從哪個詞看出來?
“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經過思考,脫口而出。這里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樣的意識已經扎根于女孩的心中,變成了他理所當然的行為。
⑾ 感情朗讀句子。
、小∵@位教育家為什么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這個實驗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今天,這個實驗 終于獲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為學生心里有他人的優秀品德而激動。
3、討論:
為什么實驗能取得成功?討論的結果不要強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實驗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品格和行為,讓實驗得已成功;女孩臨危不亂,沉著冷靜,讓實驗得以成功;同伴能聽從安排,有序“撤離”讓實驗得以成功等等。
三、聯系實際,明理升華
討論:在班上有先人后己或團結互助的同學嗎?請舉例說明。
四、角色朗讀,總結延伸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教師小結:
可見,我們都要向小女孩學習,學習她先人后己的精神,學習她在遇到危險時沉著果斷地安排,也要學習另兩個同學密切配合的好品質。
3、作業:
找一找,通過合作,團結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講給大家聽。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成功、實驗、教育家、繩子、代表、順利、不假思索、激動”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運用多讀多想的讀書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和習慣。
4.教育學生學習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實驗(游戲)的經過,通過分析人物動作、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
2.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的意思,懂得實驗“成功”的真正含義,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準備瓶子、玻璃球、細繩子、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流程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課
1.學生分組做游戲,看哪一組能用最短的時間將玻璃球從瓶中拿出來。
2.請參加游戲的學生說說成功的原因和失敗的原因。
3.小結、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剛才游戲有關的課文,文中也有三個小朋友參加了剛才同樣的游戲,他們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4.板書課題:一次成功的實驗
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么?導入: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明確要求
1.出示閱讀提示:
聽課文朗讀,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播放課文范讀。
2.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學生做“逃生”游戲的事。
過渡:剛才聽了課文范讀,現在老師想聽一聽同學朗讀課文。
3.老師重點指導下面兩個詞語:
鉛錘:chuí。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4.自由讀課文,在正確的基礎上,要求讀出感情。
5.了解課文內容。指名說一說外國教育家給我國小學生做了一個什么實驗?
6.小組合作討論:這次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分組反饋討論結果。
重點指導:
。1)“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從這幾句話,你能體會出什么?
。2)“教育家問這個女孩:‘你剛才跟他倆說了什么?’女孩如實地告訴了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教育家又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讀了這幾句話,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說的?
8.再次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在讀中有所感,在讀中有所悟,通過讀書來幫助學生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反饋的結果不強求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俊
三、作業
1.抄寫課文中精彩的詞句。
2.回家和小伙伴們做做這個實驗。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分段。
2.理解重點詞句,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展示朗讀才能。指名讀課文,小組開火車讀。
2.評價朗讀情況。(學生評價,教師評價)
(1)指出讀得好的地方與不足之處。
。2)在大家朗讀時,有讀得不準的生字和詞,我們再來復習一下。
(3)出示生字詞:開火車讀,然后評價認讀情況。
二、再讀課文,深入體會
1.默讀課文,小組內完成下列作業。
。1)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實驗準備的,哪些段落是描寫實驗經過的,哪些段落是描寫實驗成功的原因的。
。2)完成下列練習。隨機板書:準備階段、實驗階段、成功的原因。
a、實驗的準備:( )自然段──( )自然段
b、實驗的過程:( )自然段──( )自然段
c、實驗成功的原因:( )自然段──( )自然段
d、這個實驗是誰讓做的?
e、實驗有哪些準備?
f、實驗怎樣算是失?(口答)
g、實驗怎樣才是成功?(口答)
(3)指導分段。
。4)這個實驗是誰讓做的?(明確做實驗的人)
。5) 實驗有哪些準備?(學習第3自然段,找出有關詞)依次、迅速、提(板書)
。6) 實驗怎樣算是失。浚ú荒苎杆倮觯
。7) 實驗怎樣才是成功?(迅速依次拉出)
。8) 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說的,用“-- ”畫出, 怎么做的,用“ ~~”畫出,(重點句一一分析)
理解重點句一:
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理解重點句二:
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引導學生從“不假思索”一詞及小女孩的話來領悟人物精神。
。7) 說說他們實驗成功的原因。(口答)(板書)團結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8) 實驗成功后,教育家做了什么?說了什么?用“ ____”畫出。
激動 抱 好久 放
。ㄔ蚴墙逃业脑挘
理解重點句三:
他對校長說“這個實驗我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結果鉛錘都堵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今天,我的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
引導學生理解教育家的話,一方面說明了以前的多次實驗為什么沒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這次實驗的成功讓教育家十分激動,也是對女孩無私精神的贊揚。
。9) 我們從小女孩身上學到了什么:聰明、急中生智、心中有他人、不怕犧牲、有集體榮譽感、有團結合作精神。
三、品讀感悟。
1.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好人物對話。
2.重演課文中的游戲,進一步體會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
3.擴展練習
教師講故事進行延伸:“同學們,這是一個小實驗,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F在,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在報紙上看到的真實故事: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井下采煤隊的工人叔叔正在緊張地施工,他們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突然,‘喀—嚓—嚓'驚天動地一聲巨響,四十多位工人叔叔抬頭望去,一大片煤搖搖欲墜,眼看就要掉下來了,‘快-跑!'有的喊叫著,有的開始急匆匆地向狹小的只容得下一個人的井口沖擠去,‘不要慌!'在這生死危急的緊要關頭,一位隊長挺身而出,他是怎樣使這個隊脫險了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續編下去。”
4.學生續編故事,思考:想到了什么?
四、作業設計
找一找通過合作、團結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講給大家聽。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反思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得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許多次卻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課文可分為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敘述順序清楚、結構明晰。課文內容乍看簡單易懂,但細細咀嚼,卻覺得很難達落實課文的重點難點。“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是文中的女孩兒不假思索說出的話,其實也是她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如果她當時有絲毫的猶豫,那么實驗的結果便是失敗。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這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到處都是唯我主義論。如何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悟文本,受到心靈的洗滌呢?
結合實驗,我讓學生先了解課文中的實驗是一個怎樣的實驗,然后分析實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這些問題都很簡單,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讓學生著重抓住小女孩說的第一句話和“不假思索”一詞,體會女孩內心的想法,感受她沉著冷靜、處事果斷,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質。本課的突然特點是對話較多,學生在朗讀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組織學生討論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語來深化學生的理解。例如:“順利”、“不假思索”兩個詞語。學生通過上文下應該不難理解。我們抓好這幾個詞語多加擴展,讓學生抓住并體會,想象女孩說話時的神態,這樣的意識已經扎根在女孩的心中,變成了她理所當然的行為,課文的感人之處也在于此。
課堂上,當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中已經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為了進一步拓寬本課的知識,我又進行了延伸:“同學們,這是一個小實驗,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F在,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在報紙上看到的真實故事: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井下采煤隊的工人叔叔正在緊張地施工,他們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突然,‘喀—嚓—嚓'驚天動地一聲巨響,四十多位工人叔叔抬頭望去,一大片煤搖搖欲墜,眼看就要掉下來了,‘快-跑!'有的喊叫著,有的開始急匆匆地向狹小的只容得下一個人的井口沖擠去,‘不要慌!'在這生死危急的緊要關頭,一位隊長挺身而出,他是怎樣使這個隊脫險了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續編下去。”
我的話音剛落,同學們都紛紛舉手發言:“老師,我認為他們拉著繩子一個接一個地出去了。”“我認為這位隊長叔叔就像課文中的小女孩那樣,讓叔叔們發揚先人后己的精神,按次序出去了。”正在其他同學不約而同地點頭贊同的時候,有個學生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地脫口而出:“老師,您講錯了!出現這種事故,不需要往井口跑!”
這是一個比較“另類”的聲音,語氣中充滿著執著與果斷,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在下面竊竊私語,我一時驚慌失措,心想:我親眼在報上看到的,還會是假?分明是……
來不及多想,我懊惱地回答:“希望你能認真聽講,老師問的是這位隊長是怎樣使這個隊脫險了呢?”這個男孩剛想張開的嘴又閉上了,默默地坐了下來,沮喪的神色中仍舊透著不服。
課后,在評課中,大家又談到了這個小男孩提的問題,在唇槍舌劍的激烈爭論中,有位教師提議:“我們不妨把這個小男孩叫來,問問究竟他是怎么想的?”
小男孩被請了進來,他膽怯地在大家的詢問中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我爸爸就在煤礦的井下工作,我經常聽他和媽媽談井下的事故。井下可大了!爸爸說遇到這種事,首先要冷靜,不要慌!讓大伙兒疏散,離開一定距離后,請有經驗的叔叔敲幾下,看煤里面是不是空的,就可以確定該怎樣處理了。”聽了他的話,老師們都發出了由衷的贊嘆,孩子自豪地笑了,神采中多了幾分自信。我的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頭。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曾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無論小男孩處理事故的方法是針對大煤礦,還是我講的情況發生在小煤窯。這個敢于大膽質疑的小男孩,最終讓我深切地認識到:身為教師,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更要備生活,要學會從生活中挖掘內容,為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
同時,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教學本身應是一種對話,對話過程應是師生平等、相互學習的過程,要相信:作為兒童,孩子們有自己的五彩世界,他們的獨特思維與想象有時還會讓我們這些當老師的望塵莫及。作為教師,要多幾分耐心,聽孩子充分陳述自己的理由,這樣不僅能增長見識,還會激發更多的學生留意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去大膽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6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來到一所小學進行的一次意外危險時刻的心理測試實驗。實驗的成功反映了三個學生懂得要團結,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質。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部分(第1自然段):講一位教育家來到一所小學,要在三個學生中做個游戲。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講實驗取得成功的過程。在這部分先講實驗前的準備,取出實驗用品;再講教育家向三個接受實驗的學生說清實驗的程序和要求;最后講實驗取得成功的過程。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講教育家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為小學生的優秀品德使他的實驗第一次成功而萬分激動。
1.讀課文,知道教育家給小學生做了個什么實驗。
2.明白實驗成功的原因,并從中受到要心中有他人的教育。
第一課時
一、實驗導入 ,揭示課題。
1.教師:上課前,我們先來做…次實驗。
2.請上三位學生。教師介紹實驗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實驗結果。(三位學生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
4.同樣的實驗,課文小的三位學生就獲得了成功。你們想了解他們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嗎?
5.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3.想想教育家做了———個怎樣的實驗。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易讀錯的字音。
系(著繩子不假思索
2.理解詞語。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
激動:(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動。
順利:在事物的發展或工作的進行中沒有或很少遇到困難。
3.說說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
(“這個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著的鉛錘代表你們自己”,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次當你面臨意外危險時刻時的心理測試實驗。)
四、再讀課文,思考閱讀提示中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指導閱讀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這次實驗是具體怎樣進行。
2.從課文中畫出寫實驗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語句,出聲讀一讀。
二、指導閱讀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這次實驗的結果是獲得了成功。他們為什么會獲得成功?
2.從全文中找相關語句,分析體會。
(1)一位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討論:她為什么這么說?她當時怎么想的?
(從“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這句話分析。如果我們三個人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產生的結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誰也脫離不了危險。如果一個一個地提,讓他倆先上,我最后上,我們就能順利地脫離危險。)
(2)“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團結協作,緊密配合。)
(3)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思考討論:從這個“先”字,你體會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險時刻,心中想著別人。)
3.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分組討論。討論的結果不要強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險時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險時刻相互關心,團結一致;比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4.這位教育家為什么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這個實驗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今天,這個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為學生心里有他人的優秀品德而激動。)
三、從這個實驗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著別人。)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7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課文的對話樸實、簡潔,意味深長,最能表現人物品質。從小女孩對同伴和教育家說的話中,可以看出她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品格。文章可分為從教育家實驗準備、實驗經過和實驗取得成功的原因三個部分。敘述順序清楚、結構明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通過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到達與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理念。
在教學本課時,我認為對于本課的理解的關鍵之處在于,如何突破本課的重點——通過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到達與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我這樣引導學生,“如果這時你就是那個同伴,你不服從安排,鉛錘能順利的提出來嗎,如果你們就是那兩個同伴,你們都不服從安排,實驗能成功嗎?所以這次成功靠一個人行嗎?靠兩個人行嗎?它需要三個人“團結合作”。學生理解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團結合作固然很重要,但是,小女孩在遇到危險時先人后己的思想更為重要,這也是此次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遇到危險時小女孩先搶著往外逃,把自己排成第一,其他兩位同學排在最后,實驗還能成功嗎?這樣的引導,學生對于課文體現的兩點教育理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課文中的語言雖然簡短,也是體現小女孩的先人后己的思想,我在引領學生體會的時候,感覺讀得還不夠,下一步還需繼續琢磨怎樣引領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達到更好的理解課文的目的。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8
通過閱讀第二、三自然段,我們要知道這個實驗怎樣做。實驗器具有:一個瓶子,三個小鉛錘。分別找三位同學,每人一個小鉛錘,先后把鉛錘放到瓶子里,因為瓶口很小,所以要按先后順序放。實驗要求:三位同學把小鉛錘從瓶口里拉出來。
當科學家說:“一……二……”時,我們要理解“……”的作用。這里的省略號表示時間的間隔,所以讀的時候,要有時間的停頓,也就是科學家在“三”還未說出口時,小女孩與同伴一起商量怎樣成功地完成這個實驗。雖然有停頓,但數到三的時間還是短暫的,小女孩在科學家剛數到二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按照先后順序出去,并及時地與同伴進行了溝通,使這次實驗成功地完成了。說明小女孩十分聰明,做事果斷、迅速。
這次試驗成功了,科學家問小女孩為什么這樣做,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蔽覀儚摹安患偎妓鳌笨梢灾佬」媚镒鍪鹿麛、迅速,她早就想好怎樣完成這個實驗了。從小女孩說的話中我們知道:如果不和大家商量,誰也出不去;如果排好順序,那么自己應該最后出去,讓別人先走。正是小女孩懂得謙讓的這種優秀品質,使得這次實驗成功了。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9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來到一所小學進行的一次意外危險時刻的心理測試實驗。實驗的成功反映了三個學生懂得要團結,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質。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部分(第1自然段):講一位教育家來到一所小學,要在三個學生中做個游戲。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講實驗取得成功的過程。在這部分先講實驗前的準備,取出實驗用品;再講教育家向三個接受實驗的學生說清實驗的程序和要求;最后講實驗取得成功的過程。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講教育家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為小學生的優秀品德使他的實驗第一次成功而萬分激動。
1.讀課文,知道教育家給小學生做了個什么實驗。
2.明白實驗成功的原因,并從中受到要心中有他人的教育。
第一課時
一、實驗導入 ,揭示課題。
1.教師:上課前,我們先來做…次實驗。
2.請上三位學生。教師介紹實驗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實驗結果。(三位學生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
4.同樣的實驗,課文小的三位學生就獲得了成功。你們想了解他們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嗎?
5.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3.想想教育家做了———個怎樣的實驗。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易讀錯的字音。
系(著繩子不假思索
2.理解詞語。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
激動:(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動。
順利:在事物的發展或工作的進行中沒有或很少遇到困難。
3.說說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
(“這個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著的鉛錘代表你們自己”,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次當你面臨意外危險時刻時的心理測試實驗。)
四、再讀課文,思考閱讀提示中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指導閱讀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這次實驗是具體怎樣進行。
2.從課文中畫出寫實驗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語句,出聲讀一讀。
二、指導閱讀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這次實驗的結果是獲得了成功。他們為什么會獲得成功?
2.從全文中找相關語句,分析體會。
(1)一位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討論:她為什么這么說?她當時怎么想的?
(從“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這句話分析。如果我們三個人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產生的結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誰也脫離不了危險。如果一個一個地提,讓他倆先上,我最后上,我們就能順利地脫離危險。)
(2)“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團結協作,緊密配合。)
(3)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思考討論:從這個“先”字,你體會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險時刻,心中想著別人。)
3.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分組討論。討論的結果不要強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險時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險時刻相互關心,團結一致;比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4.這位教育家為什么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這個實驗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今天,這個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為學生心里有他人的優秀品德而激動。)
三、從這個實驗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著別人。)
四、總結。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實驗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團結,心中要有他人。
【教學內容】
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理解這次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團結,心中要有他人。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知道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一個玻璃瓶、三只系著繩子的乒乓球。
第一課時
一、實驗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
上課前,我們先來做……次實驗。
2、請上三位學生,教師介紹實驗的用品、程序和要求。
3、實驗結果:
(三位學生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
4、同樣的實驗,課文小的三位學生就獲得了成功。你們想了解他們是怎么做的?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嗎?
5、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
3、想想教育家做了──個怎樣的實驗。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糾正易讀錯的字音:
系( )著繩子 不假( )思索
2、理解詞語: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
激動:(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動。
順利:在事物的發展或工作的進行中沒有或很少遇到困難。
3、說說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
(“這個瓶子是一口井”,“手里拿著的鉛錘代表你們自己”,實際上可以說是一次當你面臨意外危險時刻時的心理測試實驗。)
四、再讀課文,思考閱讀提示中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指導閱讀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
這次實驗是具體怎樣進行。
2、從課文中畫出寫實驗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語句,出聲讀一讀。
二、指導閱讀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這次實驗的結果是獲得了成功。他們為什么會獲得成功?
2、從全文中找相關語句,分析體會:
、 一位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討論:她為什么這么說?她當時怎么想的?
(從“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這句話分析。如果我們三個人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產生的結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誰也脫離不了危險。如果一個一個地提,讓他倆先上,我最后上,我們就能順利地脫離危險。)
、 “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團結協作,緊密配合。)
、 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思考討論:從這個“先”字,你體會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險時刻,心中想著別人。)
3、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分組討論。討論的結果不要強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險時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險時刻相互關心,團結一致;比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4、這位教育家為什么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這個實驗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今天,這個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為學生心里有他人的優秀品德而激動。)
三、從這個實驗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著別人。
四、總結
【課后反思】
三年級的孩子不僅對文本的理解要到位,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課文寫作方法,通過一學期的訓練,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讀,理清本篇課文的寫作思路,劃分相關段落,學生能很快的劃分出來,并且能說出準備實驗──實驗的經過──實驗成功的原因的思路來。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實驗的經過,體會出:人要學會合作意識,心中要有他人。老師在教授時,可以滲透安全教育,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上下課的進出,排路隊都可以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感想較深。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11
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在學習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時
師:這里應該怎樣讀呢?我們來輕聲讀讀這句話吧。
生:我認為要讀得快,因為有危險。
生:我認為要讀得慢。要是讀快了,小女孩的話就來不及說了。
師:你能聯系上下文來讀真棒。
生:我也認為要讀慢。因為“一”、“二”后面都有省略號。省略號表示停頓的時間較長。
師:一般情況下“一”、“二”之間用什么符號?
生:頓號。
師:用頓號,我們就要很快地讀:一、二。用逗號呢,就要稍長一點。這里用省略號該怎樣讀呢?
學生拖長聲音讀。
師:省略號在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說話要拖長。
師:這里的省略號是表示聲音的延續,也就是字音要拖長。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對呀,從這里我們看出女孩沉著冷靜,急中生智。當教育家說“二”時,小女孩說了一句話。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學生讀的很響,師:你們都想讓教育家聽到嗎?(學生笑了。)誰來試試?
學生輕聲地讀,體會到了低聲,但讀得較慢。
師:我想等女孩說完話,水都淹上來了。想想該怎么讀?
生笑,快速地讀完了這句話。
但讀的都聽不清楚。
師:誰能再試試?既要快又要讓同學聽清楚。
學生讀得恰當好處,大家都鼓掌了。
師:我們也一起來好好讀讀吧。學生一起讀。
反思:讓學生體會到三個學生只有盡快離開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讀“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學生當時對此的體會是有危險要讀快。沒有注意到標點符號向我們展示的內容,因為課文中用的是省略號。所以到最后同學讀的時候是既緊張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讀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睍r,開始讀的很響亮,沒有體會低聲的意思,我及時進行提醒:我想等女孩說完話,水都淹上來了。想想該怎么讀?這時學生能夠輕聲讀了,但讀的太快,聽不清楚,我又進行指導,既要快又要讓學生聽清楚。很多學生都進入到了那個危險的情景中去了。較準確的把握了文章的內容。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12
一、指導閱讀第二至六自然段。
1.自讀課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思考:這次實驗是具體怎樣進行。
2.從課文中畫出寫實驗用品、程序和要求的語句,出聲讀一讀。
二、指導閱讀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這次實驗的結果是獲得了成功。他們為什么會獲得成功?
2.從全文中找相關語句,分析體會。
(1)一位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思考討論:她為什么這么說?她當時怎么想的?
(從“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來一個人’’這句話分析。如果我們三個人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產生的結果只能是都堵在瓶口或者把瓶子弄倒,誰也脫離不了危險。如果一個一個地提,讓他倆先上,我最后上,我們就能順利地脫離危險。)
(2)“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
(團結協作,緊密配合。)
(3)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思考討論:從這個“先”字,你體會出了什么?
(先人后己。在危險時刻,心中想著別人。)
3.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分組討論。討論的結果不要強求一致,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
(在危險時刻心中有他人;在危險時刻相互關心,團結一致;比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4.這位教育家為什么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一方面:這個實驗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把瓶子弄倒了。今天,這個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另一方面:為學生心里有他人的優秀品德而激動。)
三、從這個實驗中,你想到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要心里多想著別人。)
四、.總結。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13
說教材:《一次成功的實驗》是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來到一所小學進行的一次意外危險時刻的心理測試實驗。實驗的成功反映了三個學生懂得要團結,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質。
說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僬莆丈衷~,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谧x懂課文,了解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劾斫鈱嶒灣晒Φ脑。
④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練習用不同語氣讀人物對話。
。ǘ┻^程與方法: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有了危險需要沉著冷靜、互相合作、先人后己,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
說教學重難點:理解實驗成功的原因,體會有了危險需要需要沉著冷靜、互相合作、先人后己,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
說教法和學法:“教有多法,但無定法!痹诒菊n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領悟小女孩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并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說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從課題故意不寫“一次”入手,激活學生思維,營造閱讀期待,引領學生走入文本。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訓練學生語言的例子,也是訓練學生思維的例子!奔热唤滩氖抢,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開發并重新組合,讓教材為學所用,為學服務,同時也為學生的提高與發展服務!兑淮纬晒Φ膶嶒灐愤@篇課文的內容通俗易懂,如果按照課文內容的順序來設計課堂教學的話,學生就很容易乏味。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進行了開發并重新組合,把課文中實驗的結果放在前面,再讓學生由果及因進行語言訓練和逆向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通過“讀——想——劃---說---再讀”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懂得實驗失敗和成功的原因,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3、本文內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讀自悟是本課教學所體現的主要特點。運用多讀多想的讀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進入角色進行體驗,創設情境進行感悟。在自主學習、交流中理解重點詞句和課文內容。以讀代講,采用精讀和略讀的方式進行教學,把重點落實到實驗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上,通過自由讀、默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書方面體現三維目標中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在說到實驗失敗的原因時,讓學生進行詞語替換訓練,豐富了學生的詞匯知識,并啟發了學生的逆向思維,為找出實驗成功的原因作鋪墊。
在說到實驗成功的原因時,指導學生低聲朗讀的技巧和情況危險時朗讀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抓住關鍵詞“不假思索”先進行字面上的理解,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造句,對它進行全面地理解,以達到水到渠成地理解小女孩說的話,從中體會出小女孩遇到危險時鎮定、先人后己的優秀品質。
4、考慮到學生由于年齡小,認識、理解能力局限,很難明白實驗成功的多個原因,因此,我以教育家說的“一”、“二”、“三”為切入點,加以引領、提升,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設計 篇14
一、導入
二、讀書
1.同桌互相讀書,欣賞別人,讀完后夸夸同桌哪兒讀的好?
2.你欣賞你的同桌什么呢?
生:流利,有感情。
生:勇敢。
三、學習課文
1.向遠處看,有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向我們走來了,他從哪來,到過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學生發散,進行想象)
2.你能用簡練的話談談這個心理測驗測驗的是什么嗎?
①同桌討論。
、谥该f:在什么情況下,測驗什么?
老師小結(板書):測驗我們小學生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怎么做!
3.他走了那么多國家,實驗結果怎樣?從書中找到相關的語句,指名讀。
4.教育家在談這話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
生:傷心、悲傷、失望……
5.練習讀課文,讀出這種情感。
自己練習 同桌互談 指名感情朗讀 教師指導
6.用一個詞來談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爭先恐后”什么意思?怎么就會失敗呢?
7.外國科學家走來了,走到中國-北京-我們小學,他來到哪個班呀?
生:四(3)班
師:為什么會來到你們班?
生:我們班同學團結、謙讓……
8.這次測驗說明什么呢?談談測驗的過程。
看圖,談談實驗的要求。
9.文中哪兒寫到了這部分內容?指名讀課文相關內容。
10.實驗成功了嗎?課文哪部分寫成功的經過呀?
指名讀課文相關內容。
11.出示語句——實驗過程的句子
師:此時水嘩嘩往里流,你感到怎樣?
生:有生命危險。
師:讀這句話時,應該讀出危險性來。
指名讀“教育家拿出……灌水”
師:這時你又聽到什么聲音?
生:“危險,快上來,一、二、……”
師:教育家此時的心情怎樣?
生:著急,萬分焦急。
師:感情朗讀。
師:聽到這些聲音,小梅怎么做的?(指名讀出來)
“低聲”怎么說?
從小梅的話里,他提到誰呀?(自己)
這時你想對小梅說些什么?(學生想象,各抒己見)
正因為有小梅這樣的人,實驗怎么樣?(成功了)
指名感情朗讀這些話(實驗過程)
12.教師范讀
13.你能找到成功的經驗嗎?小梅是怎樣說的?指名讀小梅說的話。
“不假思索”什么意思?
為什么不假思索就能說出來?
這句話應該怎樣讀?(練習朗讀)
14.“讓別人先離開”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15.出示句子,心里大聲念
去掉“激動”、“偉大”、“第”三個詞再讀,比較
為什么要加上這些詞?
再談感受、體會
16.題目我們加一個字“第”。
四、總結課文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