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音樂《童謠》教案2
我講授的內容是人音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音樂教材第七冊中的《童謠》一課。本課是一節以音樂為側重點的藝術課,將知識性、趣味性貫穿了整個教學環節,體現了藝術課的課程理念。我把《童謠》的整體設計思路分為三個方面:說課-------教案---------反思《童謠》的說課部分
歌曲《童謠》如其歌名一樣,內容單純稚氣,饒有童趣;旋律平穩流暢,樸實無華;歌詞富有故事情趣,深受學生的喜愛。從這一課的教學內容來看,可分為兩課時完成,我上的是《童謠》的第一課時。結合童謠這一充滿童趣的內容來看,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富有情趣的教學環節,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營造了一種寬松、愉悅、民主、平等、共同學習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學與動、感受與體驗中積極地上好本課。
教學目標:
1、通過趣味性的導入繼續鞏固豎笛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和《吉祥三寶》。
2、通過游戲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并從中了解、體會童謠的質樸、稚氣的特點。
3、掌握節奏型并學習歌曲《童謠》。
4、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創編活動,并通過說、唱、演等形式來表現童謠,從而更深刻地了解這一體裁。
教學重點:通過游戲、師生互動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從而了解和認識童謠這一體裁的特點并學習歌曲《童謠》。從本課的內容入手,童謠是孩子們頗為喜愛的一種體裁,那么在學習本歌之前,就要先明確童謠的意義及特點,也就是所謂的一個由表及里的深入過程,當然在學習本歌的過程中,進行聆聽和感受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畢竟是整個學習活動的基礎。
教學難點:在學會本歌曲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創編表演童謠的實踐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表現和創造活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其個性和創造才能,從而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根據本課的內容我將此項定為了教學難點。
教學展開和教學策略的設計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互動、趣味性的常規練習。通過師生互動、唱歌式的師生問好為本課的開端,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同時趣味性的聲訓練習(小花貓、小青蛙等唱歌……)的加入,也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本課的開始就感受到了音樂的樂趣所在。
2、復習環節。從結合趣味性的聲訓練習入手,引出了小羊并以它給學生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吹奏豎笛曲”為內容進行 拍樂曲的復習。
3、導入環節。我以小羊給大家帶來的第二個問題“你們知道什么是童謠嗎?”為切入點直接過渡到下面的教學環節。
4、新課教學環節。
①通過師生互動的游戲“找朋友”和“丟手絹”幫助學生來真正的認識“童謠”這一體裁。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的童謠。
②引入多媒體,讓學生看有關歌曲《童謠》的圖片,并發揮想象力講這個童謠故事,隨之導入對歌曲的學習。
③初聽歌曲《童謠》(結合動畫圖片);復聽(拍手,感受其節拍);結合童謠“找朋友”的詞引入對本歌節奏型的掌握,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的又快又扎實。
④熟悉歌曲旋律,以游戲(模唱旋律及接龍模唱的形式)展開,并進行歌曲范唱,讓學生在聽、自學中完成對歌曲的學習。
5、鞏固環節。通過獨唱、接龍演唱等形式來展開,既注重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也注重了全體學生參與的重要性;此外通過欣賞改編的童謠故事《狼來了》再次感受童謠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