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勞動號子
課題 | 第二課:勞動號子 | 課時:3-1 | 序號:5 |
教學目標 | 一、了解民歌的起源及勞動號子的特點。 二、通過欣賞《打夯歌》,感受勞動號子的音調和風格特點。 | ||
重點難點 | 重點: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歌的喜愛之情。 | 教學準備 | 板書、圖片、錄音。 |
教學過程 | |||
分步目標 | 預設活動過程 | 個性化思考 | |
一、唱唱。 二、了解民歌。 三、欣賞《打夯歌》。 | 1、教師出示。(略) 2、聽琴演奏旋律。 3、跟琴輕聲唱。 4、指導運用氣息,唱得有彈性,有力度,咬字要清楚。 提醒坐姿:坐前半張凳子。上身挺起。 氣息:運用小腹的力量支持聲音。輕,但不等于虛。 1、板書:民歌。學生說說自己對民歌的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民歌。 2、教師介紹:民歌是由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歌曲,它往往通過人們口頭世代傳唱而流傳于某些地區,有著明顯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3、板書民歌的類型:勞動號子、山歌、小調。 4、學生看書,學著老師的樣子來介紹“勞動號子”:勞動號子是民歌的一種,產生于體力勞動的過程中,與勞動節奏緊密配合,曲調粗獷有力。 1、出示圖片,了解什么叫打夯。 2、初聽,感受。 3、討論它的特點: (1)、節奏:與勞動的節奏緊密配合。有點類似與勞動的吆喝。 (2)、音調:粗獷有力,起到一個“發力”的作用。 (3)、演唱形式:一領眾和。 4、復聽,再次感受勞動號子的以上特點。和著音樂做一做打夯的動作。 5、跟錄音學唱。 比比誰學得最好。(有沒有把打夯的力度與節奏表現出來,教師對感受得到位的同學予以表揚)。 | | |
四、口琴練習。 | 6、表演。 (1)、眾人按“領、和的形式演唱。 (2)、以小組為單位上臺表演。 1、練習1-5音階。 2、重點指導音的準確干凈。 3、練習曲。 | | |
課后小結 | |
課題 | 第二課:勞動號子 | 課時:3-2 | 序號:6 |
教學目標 | 一、學習簡易的二部合唱。 三、初步學會歌曲《起篷號子》。 | ||
重點難點 | 重點:二部合唱。 | 教學準備 | 板書、錄音。 |
教學過程 | |||
分步目標 | 預設活動過程 | 個性化思考 | |
一、聽聽唱唱。 二、唱唱。 四、學唱《起篷號子》。 四、口琴練習。 | 聽老師彈奏三度雙音,老師說其中一個音,請學生說說另一個是什么,并唱一唱。 (1)、模唱()內的音。 (2)、合唱。 (3)、唱一聽二。 1、出示:(略)。 2、學唱每個聲部。 3、用輕聲演唱。 4、合唱均衡性、氣息運用的指導。 1、出示三條節奏練習。(略) 2、初聽錄音,感受粗獷有力的情緒。 3、學唱齊唱部分。 4、分聲部練習合唱部分。 用輕聲練習。 結束音四拍要唱足,唱出漸弱,教師指導氣息的運用。 5、鞏固練唱。 6、學唱歌詞。 7、指導氣息下沉,慢而有力。 1、自由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2、解決個別同學的疑問。 3、齊奏練習。 | X | |
課后反思 | |
課題 | 第二課:勞動號子 | 課時:3-1 | 序號:7 |
教學目標 | 一、繼續鞏固二聲部合唱。 二、感受并試著表現勞動號子的音調與風格。 | ||
重點難點 | 重點:二部合唱。 | 教學準備 | 板書、錄音。 |
教學過程 | |||
分步目標 | 預設活動過程 | 個性化思考 | |
一、發聲練習。 二、歌曲處理。 四、復聽《打夯歌》。 五、口琴練習。 | 1、出示:(略)。] 2、重點指導聲部的和諧與和聲聽辨能力的培養。 1、復聽歌曲,體會慢而有力的特點。 2、唱唱歌曲,強調有力的情緒特點。 3、用一領眾和的形式來演唱。 4、請個別同學上臺表演,其他同學學著評價他人。 5、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6、教師小結,再次說說勞動號子的特點。 1、 復聽。 2、 律動。 (1)、隨音樂,在齊唱處雙手作提起,放下的動作。 二拍提起,二拍放下。 (2)、教師領,學生在齊唱處一起做。 | | |
課后小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