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黃河大合唱》
黃河與《保衛黃河》
漢川市分水小學 黃銀軍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音樂教學要與相關學科及姊妹藝術的結合;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根據這一要求,設計本課。
教學內容:1、介紹黃河及《黃河大合唱》。
2、練習輪唱《黃河大合唱》。
教學目的:1、學生初步了解黃河及《黃河大合唱》。
2、學生懂得輪唱這種演唱形式并能合作演唱《黃河大合唱》。
3、學生懂得從學習的內容想開去,關注音樂與相關藝術。
4、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準備:1、PPT展示資料
2、學生搜集資料。
教學時間: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 教學導入 :
PPT展示中國地圖,學生找出黃河。教師介紹黃河: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
二、學生交流收集到的關于黃河的資料。(音樂與相關文化:古詩)
三、 介紹《黃河大合唱》
創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后,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后,寫出了《黃河》詞作,并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后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作品介紹:作品共有八個樂章,每章開首均有配樂朗誦。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
本樂章運用領唱及合唱相呼應的演唱形式,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斗的動人場面以及登上河岸時的樂觀情緒。
第二樂章:《黃河頌》(男聲獨唱)
這個樂章運用了壯闊、熱情、深切的音樂語言,歌唱黃河的雄姿,贊美五千年的文化,頌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
這首配樂詩朗誦由三弦伴奏。痛訴民族的災難,歌頌時代的英雄。音樂會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樂章:《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
此樂章運用抒情而深切的旋律訴說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唱》(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
這個樂章借用了鑼鼓伴奏的一些手法,形象地敘述了流亡群眾的悲慘遭遇,顯示了“大回老家去”的斗爭決心。
第六樂章:《黃河怨》(女高音獨唱)
這首女高音獨唱歌曲以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了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哀怨。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輪唱)
此曲運用卡農的手法,表現了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襯詞“龍格龍格龍格龍”的加入則別具風格。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
以號角性、戰斗性的音調,象征東方巨人為最后勝利發出吶喊,具有強烈的感召力。
五、1、介紹輪唱:[輪唱]由兩個、三個或四個聲部演唱同一個旋律,但不是同時開始的齊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節出現,形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效果,稱之為“輪唱”。屬于多聲部音樂,各聲部既演唱同一個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對比、交叉的效果。我國現代群眾歌曲中常用輪唱這種形式。
2、結合《保衛黃河》說明輪唱的表現特點。[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效果]
(聽范唱、學生談感受,教師小結。)
六、教師指導練習輪唱《保衛黃河》
1、先跟范唱練習齊唱。
2、練習輪唱。(注意速度要一致,要看指揮)
3、教師指導輪唱的技巧。(輪唱時,每一句的開始的第一個字要重唱,后面的詞要唱得輕一點;速度一定要一致;合唱不是比賽,而是合作,在自己唱時要學會聽其它聲部的聲音。)
七、學生輪唱《保衛黃河》。
八、課堂小結:
今天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黃河,了解了《黃河大合唱》及其創作背景和歷史現實意義,而且知道了什么是輪唱,還學會了《保衛黃河》這首輪唱歌曲。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學會從所學知識想開去,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