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二 我的自畫像》(精選4篇)
《習作二 我的自畫像》 篇1
詳細介紹:《習作二我的自畫像》
作者:沈高明發表時間:-4-28閱讀次數:136
作者: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實驗小學劉文秀
這是一次習作練習,題目是《我的自畫像》,習作附有一幅插圖和一篇相對應的作文。
依據教材特點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次習作要達到以下目標:①幫助學生了解外貌描寫的意義。②指導學生寫人物的外貌時,要有順序,抓住重點來寫,練習由表及里地觀察人和由表及里地描寫人。③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學生寫作能力較低,大都是語言、思維方面的問題,一般表現在語感不強,語病較多,思路落人俗套,思維陷于混亂。因此,本次習作以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重點。
如何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實現這些教學目標呢?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設想。
一、想像練習,引入習作內容
放一段音樂,讓學生說說聽的時候自己想到了什么。
[注]學生一旦展開想像的翅膀,腦中就會浮現出新穎、生動的意象。每給一次這樣的練習,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鍛煉,生命體驗便得到一次拓展,創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想像能力是構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愛因斯坦就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同學們想得新,說得好。聽校長說,一個星期之后,有外面的老師來我們學校參觀,為了迎接他們,學校要求各班布置教室。咱們班要辦一次墻報,墻報的主題是“溫暖的家”,班級是我們的家,怎樣向外校的老師介紹我們班的每一位同學,讓人一看就能認識,大家給老師出出主意?
[注]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老師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指導觀察,畫畫習作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外貌。
大家說的辦法很好,老師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每一位同學都動手畫一幅自畫像,這可以讓參觀的老師很快就認識每一個人。怎樣才能畫得像自己呢?
學生討論后,總結觀察方法:
一個人物的外貌,可以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頭發——臉——眼睛——鼻子——上身——下身——腳,可以從整體到局部,也可以從局部到整體,這樣,人物外貌就清晰、有序。
2.學生口述,說說你觀察到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學生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然后說一說自己的外貌。
3.引導學生學會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有重點地觀察,有重點地描寫。
同學們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嘴都說了出來,可老師覺得大家好像都差不多,人總有自己的特征,不可能長相都一樣,不一樣了就有區別了。怎樣找到自己的特征呢?就是要抓住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與眾不同就是你的特征。這樣,大家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哪兒跟別人不同。
[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學體系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和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熔為一爐的。他把觀察作為作文教學的基礎,認為觀察作文能夠使學生產生“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造精神”,這三者是科學的作文教學的“支柱”。
4.學生自己畫自畫像。
5.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身高及喜好。
有的同學說,老師,我畫畫水平不高,畫的不像怎么辦?沒關系,可以在畫的旁邊寫一段話,介紹一下自己,讓人讀了如見其人。除了可以描寫自己的五官之外,你覺得還可以寫什么,讓人一看就了解你:原來是這個孩子呀!
[注]作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其重在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引發真情實感,以求得寫作的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導向更為鮮明突出。還可以寫身材、容貌、衣著、神態、表情等。
[注]第二學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就隱含著自由表達的意思。有創意不等于胡思亂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豐富性,以及觀察的多角度。在寫的時候,一定要寫真實的自己,優點可以寫,缺點也可以,寫的內容要能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注]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早就說過,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具體地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說;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作文“最重要的原則”是“有話必說,無話不說,說須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因此,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是學習做真人的一種歷練。
6.學生寫《我的自畫像》。
你覺得寫哪些內容,能讓別人記住你,最能反映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你喜歡寫哪些內容,就可以寫下來。
[注]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才能有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不必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孩子放膽去寫,就像初學走路的嬰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于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氣,這時候什么走路的規矩和技巧對他來說都毫無用處—因此,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手寫我口”。
7.同桌兩人交流,修改習作。
同桌兩人互相讀一讀寫的《我的自畫像》,要求:
(1)找出自己寫的最成功的地方,讀給同桌聽,讓他聽聽這些語句是不是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并認真聽取同桌的意見。
(2)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不夠合適,讀給同桌聽,兩人共同修改。
[注]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作為一種內驅力,還來源于在寫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產生的成就感。努力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并重視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習作二我的自畫像》
《習作二 我的自畫像》 篇2
作者:嚴雨楠
我今年9歲,身材矮小。我有一張紅萍果似的臉,淡淡的眉毛下鑲嵌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不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張靈巧的嘴巴。一見家里有客人,就連忙打招呼,大家都說我有禮貌,媽媽老說我是一只小八哥。
我喜歡穿有“舞”字的衣服,因為我喜歡跳拉丁舞。前年,我跳舞還被老師在我額前貼了個“舞”字。下課了,同學們老喜歡在我面前轉轉,。我一下子把他們嚇跑了。啊!同學們說我的聲音像一只老虎在睡夢中打鼾。
家長點評:讀了這篇文章,我們她把自己外貌描寫得具體生動。在我們看來,她個性有些外向,活潑好動。而她所寫的,符合她。
教師點評:文如其人。當她讀完這篇文章時,同學們都說寫得像。《我的自畫像》是三年級第二習作。剛起步,有困難。我讓同學們帶上一面鏡子,細細觀察。寫好后再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評一評,再補充。習作比較成功,沒有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
《習作二 我的自畫像》 篇3
《習作二 我的自畫像》
作者:沈高明 發表時間:2004-4-28 閱讀次數:136
作者: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實驗小學 劉文秀
這是一次習作練習,題目是《我的自畫像》,習作附有一幅插圖和一篇相對應的作文。
依據教材特點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次習作要達到以下目標:①幫助學生了解外貌描寫的意義。②指導學生寫人物的外貌 時,要有順序,抓住重點來寫,練習由表及里地觀察人和由表及里地描寫人。③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學生寫作能力較低,大都是語言、思維方面的問題,一般表現在語感不強,語病較多,思路落人俗套,思維陷于混亂。因此,本次習作以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重點。
如何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實現這些教學目標 呢?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設想。
一、想像練習,引入習作內容
放一段音樂,讓學生說說聽的時候自己想到了什么。
[注] 學生一旦展開想像的翅膀,腦中就會浮現出新穎、生動的意象。每給一次這樣的練習,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鍛煉,生命體驗便得到一次拓展,創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想像能力是構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愛因斯坦就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同學們想得新,說得好。聽校長說,一個星期之后,有外面的老師來我們學校參觀,為了迎接他們,學校要求各班布置教室。咱們班要辦一次墻報,墻報的主題是“溫暖的家”,班級是我們的家,怎樣向外校的老師介紹我們班的每一位同學,讓人一看就能認識,大家給老師出出主意?
[注]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老師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指導觀察,畫畫習作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外貌。
大家說的辦法很好,老師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每一位同學都動手畫一幅自畫像,這可以讓參觀的老師很快就認識每一個人。怎樣才能畫得像自己呢?
學生討論后,總結觀察方法:
一個人物的外貌,可以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頭發——臉——眼睛——鼻子——上身——下身——腳,可以從整體到局部,也可以從局部到整體,這樣,人物外貌就清晰、有序。
2.學生口述,說說你觀察到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學生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然后說一說自己的外貌。
3.引導學生學會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有重點地觀察,有重點地描寫。
同學們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嘴都說了出來,可老師覺得大家好像都差不多,人總有自己的特征,不可能長相都一樣,不一樣了就有區別了。怎樣找到自己的特征呢?就是要抓住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與眾不同就是你的特征。這樣,大家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哪兒跟別人不同。
[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學體系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和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熔為一爐的。他把觀察作為作文教學的基礎,認為觀察作文能夠使學生產生“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造精神”,這三者是科學的作文教學的“支柱”。
4.學生自己畫自畫像。
5.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身高及喜好。
有的同學說,老師,我畫畫水平不高,畫的不像怎么辦?沒關系,可以在畫的旁邊寫一段話,介紹一下自己,讓人讀了如見其人。除了可以描寫自己的五官之外,你覺得還可以寫什么,讓人一看就了解你:原來是這個孩子呀!
[注] 作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其重在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引發真情實感,以求得寫作的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導向更為鮮明突出。還可以寫身材、容貌、衣著、神態、表情等。
[注] 第二學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就隱含著自由表達的意思。有創意不等于胡思亂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豐富性,以及觀察的多角度。在寫的時候,一定要寫真實的自己,優點可以寫,缺點也可以,寫的內容要能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注] 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早就說過,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具體地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說;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作文“最重要的原則”是“有話必說,無話不說,說須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因此,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是學習做真人的一種歷練。
6.學生寫《我的自畫像》。
你覺得寫哪些內容,能讓別人記住你,最能反映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你喜歡寫哪些內容,就可以寫下來。
[注] 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才能有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不必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孩子放膽去寫,就像初學走路的嬰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于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氣,這時候什么走路的規矩和技巧對他來說都毫無用處—因此,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手寫我口”。
7.同桌兩人交流,修改習作。
同桌兩人互相讀一讀寫的《我的自畫像》,要求:
(1)找出自己寫的最成功的地方,讀給同桌聽,讓他聽聽這些語句是不是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并認真聽取同桌的意見。
(2)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不夠合適,讀給同桌聽,兩人共同修改。
[注] 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作為一種內驅力,還來源于在寫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產生的成就感。努力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并重視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習作二 我的自畫像》 篇4
這是一次習作練習,題目是《我的自畫像》,習作附有一幅插圖和一篇相對應的作文。
依據教材特點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次習作要達到以下目標:①幫助學生了解外貌描寫的意義。②指導學生寫人物的外貌 時,要有順序,抓住重點來寫,練習由表及里地觀察人和由表及里地描寫人。③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學生寫作能力較低,大都是語言、思維方面的問題,一般表現在語感不強,語病較多,思路落人俗套,思維陷于混亂。因此,本次習作以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重點。
如何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實現這些教學目標呢?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設想。
一、想像練習,引入習作內容
放一段音樂,讓學生說說聽的時候自己想到了什么。
[注] 學生一旦展開想像的翅膀,腦中就會浮現出新穎、生動的意象。每給一次這樣的練習,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鍛煉,生命體驗便得到一次拓展,創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想像能力是構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愛因斯坦就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同學們想得新,說得好。聽校長說,一個星期之后,有外面的老師來我們學校參觀,為了迎接他們,學校要求各班布置教室。咱們班要辦一次墻報,墻報的主題是“溫暖的家”,班級是我們的家,怎樣向外校的老師介紹我們班的每一位同學,讓人一看就能認識,大家給老師出出主意?
[注]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老師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指導觀察,畫畫習作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外貌。
大家說的辦法很好,老師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每一位同學都動手畫一幅自畫像,這可以讓參觀的老師很快就認識每一個人。怎樣才能畫得像自己呢?
學生討論后,總結觀察方法:
一個人物的外貌,可以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頭發——臉——眼睛——鼻子——上身——下身——腳,可以從整體到局部,也可以從局部到整體,這樣,人物外貌就清晰、有序。
2.學生口述,說說你觀察到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學生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然后說一說自己的外貌。
3.引導學生學會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征,有重點地觀察,有重點地描寫。
同學們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嘴都說了出來,可老師覺得大家好像都差不多,人總有自己的特征,不可能長相都一樣,不一樣了就有區別了。怎樣找到自己的特征呢?就是要抓住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與眾不同就是你的特征。這樣,大家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哪兒跟別人不同。
[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學體系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和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熔為一爐的。他把觀察作為作文教學的基礎,認為觀察作文能夠使學生產生“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造精神”,這三者是科學的作文教學的“支柱”。
4.學生自己畫自畫像。
5.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身高及喜好。
有的同學說,老師,我畫畫水平不高,畫的不像怎么辦?沒關系,可以在畫的旁邊寫一段話,介紹一下自己,讓人讀了如見其人。除了可以描寫自己的五官之外,你覺得還可以寫什么,讓人一看就了解你:原來是這個孩子呀!
[注] 作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其重在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引發真情實感,以求得寫作的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導向更為鮮明突出。還可以寫身材、容貌、衣著、神態、表情等。
[注] 第二學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就隱含著自由表達的意思。有創意不等于胡思亂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豐富性,以及觀察的多角度。在寫的時候,一定要寫真實的自己,優點可以寫,缺點也可以,寫的內容要能表現出自己的特點。
[注] 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早就說過,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具體地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說;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作文“最重要的原則”是“有話必說,無話不說,說須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因此,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是學習做真人的一種歷練。
6.學生寫《我的自畫像》。
你覺得寫哪些內容,能讓別人記住你,最能反映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你喜歡寫哪些內容,就可以寫下來。
[注] 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才能有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不必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孩子放膽去寫,就像初學走路的嬰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于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氣,這時候什么走路的規矩和技巧對他來說都毫無用處—因此,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手寫我口”。
7.同桌兩人交流,修改習作。
同桌兩人互相讀一讀寫的《我的自畫像》,要求:
(1)找出自己寫的最成功的地方,讀給同桌聽,讓他聽聽這些語句是不是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并認真聽取同桌的意見。
(2)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不夠合適,讀給同桌聽,兩人共同修改。
[注] 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作為一種內驅力,還來源于在寫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產生的成就感。努力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并重視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