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李口鎮中心小學 馬 賢】
〖和諧,語文課堂永恒的追求·讓生活走進課堂,放大和諧〗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就處處有語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把生活帶近課堂,讓小課堂變成大社會,讓學生在小課堂中領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促進師生教與學的聯動與和諧。
如在教古詩《所見》時,在初讀古詩,借助注釋及字典理解了字詞之后,教師播放了一段錄音,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并說出是根據詩中哪個詞來想象的,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有的學生邊說邊用動作表現牧童騎著黃牛唱歌的樣子;有的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再現古詩描繪的情景;還有的學生拿起了畫筆;有的學生自編歌詞,用歌聲來表現畫面。此時的教師在學生中間,時而朗誦,時而表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在盡情表現自己的同時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習個性得以展示。在整過課堂中,學生是靈與肉的統一,心與情的和諧,學習效果大大提高。教師尊重了學生內心的感受和思維表達的差異,參與了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既不失自然情感的流露,又不失對學生的引導與調控。師生作為不同的個體,其生命活動的展現融合為一,相互感動,和諧成長。
【湖北省黃石市武漢路小學 汪艷紅】
〖對語文教師開展教學反思的幾點思考·反思成功之處〗
一堂課結束之后,教師總會覺得有些地方上得比較順手,達到了預期效果,引起師生教學共鳴。教師要及時把這些成功之處記錄下來,然后進行反思: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達到了沒有?它體現了哪些新理念?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總結、思考:① 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怎樣得到有效落實的?② 如何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的?③ 采取了什么教學手段使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的?④ 哪個教學環節效率最高?為什么?⑤ 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⑥ 在靈活應變課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等等。
案例:
我曾在教學《所見》這首古詩時,班上有一位小個同學一讀完詩后,就高興地舉起手問我:“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意欲’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意欲捕鳴蟬’?”聽到這個問題,我振了一下;這小精靈,總是比別人想得多!于是,我肯定了這位小同學問題提得好,要求同學們先在小組內討論討論,并讓他們用“捕” 組詞,一個同學馬上舉手組詞“捕捉”。接著,我請他們想想“鳴蟬”的意思,經過同桌討論,他們知道了“鳴蟬”是指“樹上正叫著的蟬”,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詩是說誰“意欲捕鳴蟬”?學生馬上回答到是指放牛的孩子,我順勢引導:那么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這一問,學生立刻意會,一名學生脫口而出:放牛的孩子想捉 樹上叫著的蟬,“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對這個成功的案例,我經過反思認為,如果我按傳統的教學方法逐句講解詩的意思,不但學生難以理解,而且他們也沒興趣,我們在古詩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從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入手,分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說出其意思。而對于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可以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探究,這樣不但能有效完成“知識技能”目標,更能使學生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混沌不清到豁然開朗的發現過程,從而使“過程與方法”目標凸顯出來,充分體現了語文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