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背景資料
中新網9月16日電 據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進入關鍵階段,目前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飛船是怎么一回事?載人航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據《中國國防報》報道,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航天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龐之浩(以下簡稱龐)。記:宇宙飛船作為第一種載人航天器,在人類飛天的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龐:載人航天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壯舉。它大大擴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實現了人類飛天的夢想,是進一步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空間資源的重要手段,對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升空,成為世界航天第一人,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此舉不僅使加加林名揚四海,宇宙飛船作為第一種載人航天器也因此蜚聲全球。
宇宙飛船與返回式衛星有相似之處,因為載人,故增加了許多特設系統,以滿足航天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種需要。例如,用于空氣更新、廢水處理和再生、通風、溫度和濕度控制等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報話通信系統,儀表和照明系統,航天服,載人機動裝置和逃逸救生系統等?臻g交會對接技術是載人飛船工程的一項關鍵技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別的航天器提供運輸功能。
當然,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氣層和安全返回技術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宇宙飛船,除了要使飛船在返回過程中的制動過載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圍內,還應使其落點精度比返回式衛星更高,從而及時發現和營救航天員。前蘇聯載人宇宙飛船就曾因落點精度差,使航天員困在了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差點被凍死。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術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從結構上來看,人類已研制出了3種結構的宇宙飛船,即一艙式、兩艙式和三艙式。其中一艙式最為簡單,只有航天員的座艙。兩艙式飛船由座艙和提供動力、電源、氧氣和水的服務艙組成。它改善了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世界第一個出艙的航天員列昂諾夫乘坐的前蘇聯“上升”號飛船以及美國的“雙子星座”號飛船均屬于兩艙式。最復雜的就是三艙式飛船。它是在兩艙式飛船基礎上或增加一個軌道艙(衛星式飛船),用于活動空間、進行科學試驗等,如前蘇聯/俄羅斯“聯盟”系列飛船;或增加一個登月艙(登月式飛船),用于在月面著陸和離開月面,如美國“阿波羅”號飛船。
從種類上說,在發射的宇宙飛船中,除了載人飛船外,還有貨運飛船和載人貨運混合飛船。按照飛行任務的不同,載人飛船又可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登月式載人飛船和行星際式載人飛船。前兩種在20世紀已經發射成功,后一種有望在21世紀實現,很可能是載人火星飛船。
記:雖然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空間站相比簡單一些,但對技術上的要求也一定很高吧?
龐:當然。雖說載人飛船是當今最簡單的一種載人航天器,具有飛行時間短、沿彈道式或半彈道式路徑返回、一次性使用等特點,其實它也很復雜,所以現只有中、俄、美3國擁有它。
宇宙飛船在返回地面時,為了減速、防熱及結構上的需要,返回重量越小越好。為此,一般真正返回地面的只有座艙,這也是分艙設計的重要原因。它要像飛機在空中拋掉副油箱和多級火箭拋掉熄火后的子級火箭似的“輕裝下陣”。所以,飛船座艙的外形設計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