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姑娘的信》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認識秋天的一些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課文,使學生懂得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的道理。
2、借助網絡平臺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3、使學生在平等、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并能借助電子郵件、論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課文,是一篇圖文并茂、文質兼美、充滿童趣和蘊含自然常識的課文。講的是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秋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由此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友誼的情感。
2、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并背誦課文。
3、教學難點
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體會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懷和體貼,通過小組合作,共同作詩,進行句式的遷移和文字的訓練。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教學對象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記憶力強,注意力不持久,但想像力豐富。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發展能力。課文中優美的文字詮釋了畫面的意思,讓學生學會恰當地運用文字。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感悟文字和景色的美,這樣可以使美的語言留在學生的心田。
四、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
根據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體系的理念,本課堂的教學以讀為主,借助網絡,拓展內容,開發課程資源,幫助學生領悟、背誦、思維和表達。因此,在本科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營造氛圍,產生體驗欲望
課前,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秋天,或尋找一些秋天的圖片,或吟誦一些秋天的詩句,或唱一唱秋天的歌謠。以“我眼中的秋姑娘”為主題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學生的知識儲存與課文內容相交融,并產生直覺體驗,對課文產生閱讀的期待。
上課伊始我就給學生展現了一幅秋天的圖景并向學生描述畫面。 “咦,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兒去了?”我抓住第六小節中的這個疑問句作為教學的切入口,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尤其要讀好語氣詞“咦”。“對呀,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兒去了呢?原來秋胡娘摘下片片楓葉,給她的好朋友們寫信呢。”
(二)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本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
1、歸謬激疑,探究學文
讓孩子們帶著“秋姑娘給她的好朋友都寫了什么?”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著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讀秋姑娘寫給……的信”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說完整通順的話。
2、讀信說信,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秋姑娘給大雁的信,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誠至愛的美好心靈,而且躍出文本,讓孩子初步感受書信的基本格式,有機地拓寬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