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云彩》教學反思
《月亮和云彩》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幾個小朋友在晚上觀看天空月亮和云彩的事。
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幾個小朋友看見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讀著這一自然段,還能讀出什么呢?讀了幾遍,我感受小朋友對身邊的平常的事物有著特有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學生讀了這一段是否會對我們身邊平時的事物產生探求的渴望呢?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身邊的大自然充滿著無窮的知識,我想學習這一段應喚起學生對日常的生活現象的觀察,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
第二自然段講兩個小朋友對眼前情景的不同看法,李小文想辦法讓大家看清了真實情況。從這一自然段中又可以讀出什么呢?文中的兩位小朋友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一個小朋友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個小朋友不光說出自己的看法,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法。不管是孩子,包括自己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思考真的難得可貴,姑且不論思考的結果如何,但就其思考的過程會讓我們學到更多屬于自己的東西。
閱讀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來自于生活,我們應重視閱讀教材與生活的溝通。在朗讀指導中創設情景,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朗讀貼近生活,聯系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月亮和云彩》教學反思
4月22日,我在濱海東坎實驗小學上了《月亮和云彩》一課,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晚上,幾個小朋友看見月亮在云彩中穿行,爭論究竟是月亮還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樹杈里看月亮的辦法,證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在初讀這篇課文時,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這篇課文的特點:整篇課文語言親切,感情自然真摯,適合兒童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的開始,我就讓學生說說自己有什么本領,接著自己就以月亮和云彩的簡筆畫的方式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既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前接觸了課文中的事物—月亮和云彩。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接下來的月亮、云彩的板書更是迅速地把學生帶入了文本的意境之中。這相對于一年級的小孩子來說,能夠使他第一眼就喜歡上的東西他才會感興趣,他們不會像大人那樣去深入地了解事物以后再去喜歡它,所以我課初的教學設計順應了兒童心理特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的閱讀部分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因此,在《月亮和云彩》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對學生逐步提高閱讀的要求:一讀,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二讀,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三讀,想一想,課文講了什么?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我注意低年段的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低的特點,抓住字詞的發音,以及長句子的指導朗讀,一步一個腳印地幫助學生走好每一步,為了后面學生的“自由飛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詞語到句子到課文的朗讀,我都能具體指導,尤其是輕聲音節的朗讀方面特別注意,從示范,到跟讀,到自己練讀,學生齊讀,每一步都訓練到位,并且讓同桌之間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互相糾正,起到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效果。
寫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每一堂課時都應有寫字教學,一年級的兒童寫字大多是零起點,一定要“有師指導”因此我在教學生字時盡量注意做到加強板書示范,端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加強基本筆畫教學,指導運筆。調動學生寫字的積極性,采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寫字的積極性。在教學中,當學生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時,我及時給予表揚,激勵學生,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在讀書、寫字時,我又能夠不厭其煩的提醒學生正確的讀書姿勢、寫字姿勢,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