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樹和大松樹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課題 小松樹和大松樹 一、單元教材解讀 本單元以讓學生明理,培養良好素養為目的進行選材,都是通過故事來告訴學生道理。課文《蘑菇該獎給誰》告訴學生要有勇氣敢于和強手競爭,雖敗猶榮。《騎牛比賽》讓學生懂得高超的本領是千百次艱難訓練練就的。《小松樹和大松樹》教育學生做人要謙虛,不要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練習3》讀讀背背中四個成語都是激勵人們不畏艱難險阻,在困難面前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三字經》中的名句告訴孩子們,人一定要學習,否則就不懂得道理。所有內容都向著一個目標——明理,為完善學生的人格打基礎。 二、本課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敘寫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的故事,表現了小松樹從自我夸耀到受到教育、深感慚愧的轉變過程,揭示了不能無視實際、盲目自大,必須知錯能改、謙虛謹慎的道理。 三、單元學情分析 1、學生逐步學會了一些識字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識記生字。 2、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定量的詞匯,本單元中有些詞匯比較書面化,可讓學生通過看錄像、表演,向他人請教或聽老師的講解來達到理解的目的。有些詞語還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學習,從而更多地積累詞匯。 3、學生對“段”有了初步的了解,可在老師指導下認清文章的段,學會在段前標序號。 4、運用故事對學生進行啟智、明理,學生喜聞樂見,這一方法常用且卓有成效。學生學過課文后,可組織學生講故事或表演課本劇,進一步體會人物感情及故事主旨。南美洲的騎牛比賽學生可能較陌生,要適當運用影視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本課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表演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與大松樹、小松樹和風伯伯來對話,從而感受語言的韻味美、人物的精神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表演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復品位,體會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在教學《小松樹和大松樹》時,教師可以安排一個遷移練習,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小松樹會對大松樹和風伯伯說些什么?他們各自聽了對方的話后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在這方面有比較多的生活積累,通過教師啟發,生活中的很多場景很快在學生腦中再現,并能以課文為例,說出小松樹會對大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教師在學生表述時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恰當運用語言,使語言更加規范,學生通過不斷的語言實踐,逐步內化語言,豐富語言進而正確、熟練、靈活的運用語言文字。我認為靈活的處理教材能較好的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于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著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