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事情最快樂》教學設計之二
教學設想:《做什么事最快樂》是國標本蘇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童話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樂,分別問了啄木鳥、水牛、蜜蜂、媽媽,最終找到了答案。全文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敘述,其中二、三、四自然段結構相同,適合學生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圖文并茂、富有童心童趣,形象地描繪出小青蛙尋找答案的經過,就像一部活的童話劇。
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借助插圖、頭飾、音像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從而認識到做對別人有用的事最快樂。在教學時,教師該如何組織好教學來突破這個難點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與其教師細致地分析講解,不如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少講、精講,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
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讀書和思考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對孿生姐妹。邊讀邊思,邊思邊讀,入情入境,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這是熟讀精思所帶來的無窮樂趣。教師要敢于放手,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自由、充分地讀書,并不失時機地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深入到具體的語文情境中去讀讀、想想、演演、悟悟。同時,低年級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得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去鍛煉,逐漸學會讀書。
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標準》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有裨益。討論交流需要充裕的時間,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捕捉各方面的信息,充當“主導”的角色,主動參與交流討論,教師要憑借自己的教學機智,把握好交流討論的時機。課文中青蛙媽媽的話是點睛之筆,是理解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青蛙媽媽的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體會課文的內涵。
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時間。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可以大聲地讀書,可以靜靜地聆聽,可以暢所欲言,盡情地表演……課堂不再是少數人的舞臺,而是全體學生的樂園。教學小青蛙與啄木鳥、水牛、蜜蜂的對話時,學生在讀讀、演演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在學完課文后教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聯系生活,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說話的情境。在活動中學生能夠主動地說、準確地說、流利地說、生動地說,使語言訓練與知識鞏固、情感體驗相得益彰。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教師面帶微笑看著學生,靜等幾秒鐘)師:老師心情怎樣?你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快樂?
2、學生自由猜想。師:我覺得能為小朋友服務,是我最快樂的事。(在田字格中板書:快樂)認識“快樂”兩字。
3、你做過哪些事讓你覺得快樂,你愿意說給大伙聽一聽嗎?
【師生融洽的交談,不知不覺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本課的學習內容,教師有意識地把為別人服務的意識滲透進去,為體會課文內涵作鋪墊。】
二、整體感知
1、師述:有一只小青蛙也一直在思考,做什么事最快樂?貼示課題,讀課題。
2、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并作紙偶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