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借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借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借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小鳥圖和象形文字“隹”。同學們“隹”是一個象形字,單人旁就像鳥兒的翅膀,里面就像鳥兒的身體(借助“住”識記)隹指短尾巴的鳥,在隹的都上加上“小”(豎鉤變成豎)讀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鳥。能給“雀”組個詞嗎?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于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說)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說)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說)
預設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著。
3)、盡指消失。
3、指名說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里是入海流,其實應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著表達。你能說說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說)
7、誰能連起來說說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說)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預設: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樣倒過來理解,應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說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在誰能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說一說(指名說)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說)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陽沿著山落下了)你從哪里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說)太陽沿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的消失。
多么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說)黃河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