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作業》教學設計之一
本篇課文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孩子們能在課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要讓孩子們通過自讀自悟理解本課的主題——愛護花草樹木,與大自然做朋友,進而感悟春天的美、語言文字的美、人性的美。我是這樣設計的:一、走進生活,激發興趣。
在上《特別的作業》一課前,我帶領孩子們舉行了一次登山活動。同學們在登山過程中不時發出感慨。有的說:“咦,怎么風吹到臉上暖暖的?好舒服呀!”我說:“對……”還沒等我把話說完,另一個孩子搶著說:“因為春天來了唄!”有的說:“哎呀!你們看,樹開始發芽了。”“瞧那邊,有紫色、白色的、黃色的、藍色的花好漂亮呀!”孩子們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發現、想象、陶醉,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當孩子們登上山頂時,我說:“明天、后天休息,老師布置一項作業:下星期一,咱們把春天帶到學校里……”在學習課文之前,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現實世界,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愿望,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促進想象,感悟語言。
星期一有的孩子帶來了嫩嫩的柳條;有的帶來了五顏六色的花;有的帶來了新鮮的蔬菜……教室里好不熱鬧。上課了,我說:“瞧,你們把春天帶到我們教室里,給我們課堂帶來了生機。有一個班上的同學們跟咱們一樣,也把春天帶到了教室里,咱們一起去看看吧!”孩子們打開書,開始饒有興趣地閱讀,邊讀邊說:“跟我帶的一樣……”學生經過幾次朗讀后,我說:“把你們帶來的春天給大家介紹介紹吧!”有的學生說:“我帶來了嫩嫩的柳條,微風一吹像女孩子的長發。好美麗!”有的說:“我帶來了粉紅色的櫻花,聽說它是日本的國花。”有的說:“我帶來了青青的韭菜,用它來包餃子可香呢!”有一個學生兩手空空站起來大聲說:“我走進動物園,看到黃燦燦的迎春花張開了笑臉,好像在對我說:春天來了;我走到鏡子似的小河邊,看到遠處有一對雪白的天鵝在河里快樂地游來游去,真漂亮!”我說:“是嗎?這個星期天我也要去看看。”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再加以想象,把書面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我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三、善于發現,尋找新的教學生長點。
當孩子們熱火朝天地說著自己的感受時,我說:“我跟你們一樣也被春天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用照相機把它拍了下來。你們看!”(老師把拍的照片一一貼在黑板上,學生不時發出贊嘆聲:哇!紅紅的桃花,嫩嫩的桑葉,細細的柳枝,青青的小草。)接著我說:“誰來幫我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很有創意地進行了表達。我又說:“看到春天美麗的景色,你想對它說些什么?”我有意請剛才兩手空空走上講臺的同學說自己的感受。接著我問:“你怎么什么東西也沒帶到教室來?”他說:“因為花是有生命的,再說公園的花是給大家看的,我不能傷害他們。所以我把自己看到的說給大家聽。”“老師,他跟課文中小麗的做法差不多。”學生開始議論。于是我說:“那咱們一起再來讀讀課文吧!”
我沒有生硬的提問,也沒有說教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而是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相互對比,在自我感悟中體會到要愛護花草樹木,與大自然做朋友,體會人性的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使之成為新的教學生長點。在這樣的“對話”場景中,學生從各種束縛中超越出來,充分展開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接納,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思想的發展和心靈的愉悅。在這里,創生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創生著一種“人性”的自然流淌與思維的伸展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