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字:認識10個生字,進行滲透性識字。寫字:書寫8個生字。
2.復習看拼音識字,學習多音字“正”。
3.學習偏旁:方框。
4.有節奏地朗讀課文,并會背誦。
5.進行熱愛我國傳統文化,重視家人親情和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滲透教育,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繼續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2.感悟兒歌的情感,并有節奏地讀出來。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
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元宵節”的資料。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說說過春節的時候,你覺得最快樂的事是什么?
① 同桌互相說一說。
② 大聲講給同學聽。
2.出示元宵,這是什么?前些日子我們剛剛過了什么節?(元宵節)
3.你們對元宵節有什么了解?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得名,是因為其民俗活動在每年陰歷的第一個月(元)月十五日夜(宵)舉行。元宵節還叫“燈節”。正月十五夜,街上到處火樹銀花。五彩繽紛的花燈上有各種謎語,供人們觀賞和猜測。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團圓、甜蜜之寓意,象征全家團團圓圓,和睦幸福,象征各民族的大團結。)
4.你們還記得今年的元宵節是公歷的幾月幾日?世界上還有哪些地方的人們過元宵節?
點評:
① 元宵節是每個孩子都有的經歷,而且剛剛過去,記憶猶新。課堂開始就由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與課堂的距離,使學生很快融入到課堂學習中。
② 學生通過自己查找元宵節的資料,從而培養動手、動腦收集資料的能力。
③ 學生通過元宵節的經歷,可以感悟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體會家人團聚的親情可貴。
二、師生共同參與探究
(一)朗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在不認識的字下面點點兒。
2.老師大聲讀課文,你們做好指讀姿勢,會讀的同學可以小聲跟著讀。
3.同桌互相幫助,要求:不會的字請同桌幫助。
4.自己練習讀兒歌。
5.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學生讀,學生評價。)
點評:在評價過程中培養學生面對面地進行評價,體現了課堂上師生、生生都是平等的。
(二)學習生字
1.元宵節雖然過去了,但是老師還是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元宵”,請大家品嘗。
我帶來的元宵可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請你們先把“元宵”背后的字學會了,才能品嘗到元宵的味道。(同學們認識的讀讀就行,把較難的字貼在黑板上。)
2.在課文中讀一讀大家都認識的生字。(出示課件)
點評:測查學生對本課生字的已知情況,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有效的教學。
另外,采用“元宵”進行測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方法記憶這些較難的生字。
4.反饋學生中出現的問題。
剛才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有兩個字問題較大。(出示:“吃”、“團”)
請小老師教學生字,說一說記憶這些生字的好方法?
5.認識新偏旁:方框兒
與“團、圓”二字相結合,說明其表示“圍起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