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的夢》教學設計
背景材料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委會組織編寫的。
教學設想
《小魚的夢》是“夢想”主題單元的第一課例,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兒歌。兒歌主要寫一條小魚在玩了一天水之后,躺在池塘媽媽的懷里,星光映照著他,風兒為他唱起催眠曲,波浪為他輕推搖籃,小魚舒服地睡著了,還做了一個甜甜的夢。兒歌節奏感強,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訓練。另外,課文意境優美,內容中留有很多空白,有待于教師挖掘,并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也正是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教學提出的要求。
本課的識字任務較重,要求學生認識的有11個字,掌握字形的有8個。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掌握了一些識字的方法,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獨立自主地識字,并注意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本課的生字中,提手旁的字出現較多,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做動作體會等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偏旁可表義的特點。
通過上述對教材的分析,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情況下,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認讀19個生字,掌握“把、巴”的字形。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2、過程與方法
(1)、教師創設情境或用富有啟發性的言語,激發學生想象,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兒歌的意境。
(2)、采用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扎扎實實地進行識字教學。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激發想象,產生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渴望,培養對小動物的同情心、愛心。
教學重點確定為:能正確地認讀19個生字;難點確定為:激發學生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讀兒歌。
本課雖然篇幅短小,意境卻比較深,這就給我們順地朗讀課文造成障礙。依據大綱精神,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教材想講透講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許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重要的是把閱讀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朗讀。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用富有啟發性的言語,去激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從而能入情入境地去讀,讀出感情。另外,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訓練,扎扎實實地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
低年級學生自制力差,這就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將激勵機制帶進課堂,用鼓勵的眼神、熱情洋溢的贊語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更自信、更自覺地投入學習中去。教師要不斷變換教學組織形式,如個人學、小組合作學、游戲中學等,使學生時時充滿著新奇感,隨時可以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一定都愛做夢吧。有沒有哪個夢挺有意思,你到還記得呀?
有一條小魚(出示小魚圖片,貼在黑板老師課前畫好的背景中),了一天水,累得睡著了,他也做了一個夢,想不想知道小魚做了個什么夢呀?教師板書課題《小魚 的夢》指名學生試讀,表揚認識“魚、夢”兩個字同學的識字途徑。學生交流“魚”字的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