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一、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故事,生動形象地寫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幾個階段的形體變化,最后變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媽媽在一起去捉害蟲的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范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幾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第2自然段寫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很羨慕,于是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在哪里,第3自然段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第4、5自然段寫小蝌蚪終于找到了媽媽。第6自然段寫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們跟著媽媽一起去捉害蟲了。根據以上教材特點,我把這一課分成了3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目標:①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學會8個生字,②知道他們通過努力找到了媽媽,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第二課時目標:(1)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朗讀對話的方法。第三課時目標:①生字書寫,指導編排課本劇②對有關作業進行指導。
說教法學法:
(1) 本課由六幅精美的連環畫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看圖說話,看圖想象,通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為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平臺,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堅持以讀為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復習導入
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本課的生字以及課文的一和四自然段,知道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是我利用課件進行了3分鐘左右的復習,通過總結我們在學習生字過程中碰到的困難,來引入小蝌蚪找媽媽時也不是一帆風順,也發生了一些事情。
第二部分:精講第二、三、五自然段,層層深入,滲透學法。
1、首先請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后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于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為了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我借助圖片直觀啟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做一做,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
2、通過看圖想象說話,體會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鯉魚媽媽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們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媽媽在一起,跟媽媽學本領。
3、對話朗讀,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知道小蝌蚪們很講禮貌,鯉魚媽媽和藹可親,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們知道自己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