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教學案例
課文《烏鴉喝水》是一篇很經典的文章,也是很多老師上公開課的首選文章,因此我在上《烏鴉喝水》一文前,也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下面是我教學中的一個片斷:在學生識字讀通課文之后,我問道: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
生: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叼起來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師:同學們想過沒有,烏鴉這樣做一定能喝到水嗎?
生:是呀!
師:真的嗎?有不同意見沒有?
(教室里很安靜,但沒有一個孩子舉手表示不同。哎,我們班的孩子,幸好我有兩手準備)
師:這樣,我請兩個孩子來做實驗。(拿出事先準備的兩個一模一樣的瓶子,一堆小石子,請了倆孩子到講臺上。)現在請你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到瓶子里,看看烏鴉這樣做是不是就能喝到水了。
學生照做。小石子很快放到了兩個瓶子里。
幾個學生來不及舉手,像發現了新大陸:老師,我發現了,烏鴉這樣做不一定能喝著水!
師:為什么?
生:因為陳鎵做實驗的那個瓶子水多一點,而李佳昊做實驗的瓶子水少一點。
師:誰能夠說得具體一點?
生1:因為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的話,小石子就會把水給堵完了,水就升不起來了。(掌聲)
生2:如果瓶子里的水實在太少的話,就算烏鴉把小石子全部放進瓶子里,烏鴉也喝不著水的。
師:所以有很多事情呀,我們不能盲目的下結論,一定要動手先實踐。
師:想一想,烏鴉還有別的辦法可以喝到水嗎?
生1:烏鴉可以學司馬光把瓶子砸爛(師糾正:砸碎或是打碎),水流出來烏鴉就可以喝著了。
生2:這樣不行,因為書上說了瓶子里的水不多,把瓶子打碎了水就全部流進土里了。
生3:烏鴉還可以用嘴把瓶子啄個小洞就可以喝到水了。
眾生:不行不行,烏鴉的嘴哪里有那么硬呀!
生4:烏鴉可以把瓶子倒下來平著放在地上,烏鴉趴在地上把嘴伸進瓶子就可以喝到水了。
生5:烏鴉可以找來一根吸管,把吸管放里瓶子里去吸!
(此言一出,教室立刻掌聲四起,看來孩子們都認同了這種既省力又聰明的辦法!)
分析與反思:
兒童的思維是活躍的!就算是涉農地區的孩子,就算是農民工的孩子也不例外,雖然基礎的確比較差,就像我前面剛提出“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里真的能喝到水嗎?”學生無任何反應一樣,只要好好引導,也可以培養他們發散的思維,也可以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這節課再次讓我明白,不管是老師也好,還是學生也好,都不能一味地以書本為權威,這樣會限制孩子們的思維。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缺乏個體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求同不敢求異,他們只會唯書本是從,缺少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要想每節課都這樣讓學生閃現創新思維的火花,作為老師,我更應該不停地探索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