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象教學反思
《稱象》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通過描寫年僅七歲的曹沖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稱出了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讓學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動腦筋,多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將知識靈活運用。
在上課文之前,我先給全班的學生看了《曹沖稱象》的動畫片,在看過之后讓學生總結:“曹沖是怎么樣稱出大象的?他是用什么方法的?”通過看動畫,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曹沖稱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通過動畫,在學習課文的當中,學生學習起來更加的有興致了,課文中出現的很多生字新詞學生都能更好的去理解了。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提出問題:“官員提出了什么樣的方法?他們的方法好不好?能談談自己的看法嗎”我剛說完,學生就舉手回答了說:“第一個官員說要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這樣子不好,因為大象太大了,沒有人能提的動大象,所以做起來是沒用的。第二個官員說要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稱。這樣更不好,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大象多可憐啊。所以官員說的都不行。”其他的學生聽了也是連連點頭說這兩個官員想的都不好。學生說完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給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下一個問題:“官員的辦法都不是很好,然后曹沖就想了一個好辦法,對不對?那你們能不能想出比曹沖更好的辦法呢?”剛開始,學生都是說沒有,然后我就鼓勵學生說:“想想我們剛剛看的動畫,曹沖是用石頭來稱的有沒有同學有更簡單方便的方法,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想出來的。”不久,一位同學就舉起了手說:“老師。曹沖用石頭稱要一塊一塊的搬到船上,好了之后還要把石頭一塊的搬去稱,比較麻煩,如果把石頭換成了士兵,會更簡單。”很快的,其他的學生也想到了用不同的物品去代替石頭來稱。
稱象這一節課學完以后,學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組織,把這一個故事講完整了。
《稱象》教學反思
《稱象》一課是一篇記敘文,主要寫曹沖小時候運用巧妙的方法稱出一頭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小故事《曹沖稱象》為學習材料,創設了一個個生動的學習情境。全文共五個自然段,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介紹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自讀,多種形式朗讀,解決不認識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過理解文字語言去理解曹沖稱象的辦法。
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抓住文中幾處內容進行對比。(1)官員們和曹沖的對比(2)曹操前后態度的對比(3)官員們稱象的辦法和曹沖稱象的辦法的對比。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難點,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這兩段。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讓學生抓住“直搖頭”的 “直”字來強調曹操對這些辦法是不滿意的。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用稱象課件演示稱象的過程,來幫助學生理解曹沖當時是如何稱象的。注意指導學生抓住表示先后順序的詞“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稱象的過程,為復述課文作準備。在總結板書時指出曹沖不是神童,他的辦法是想出來的。表現在第一,他認真聽別人的議論,從中受到啟發。第二,他能夠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