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教學雜談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實驗小學集團學校 葉 紅】
〖感悟,讓語文教學插上翅膀·努力還原情境,加強自身體檢〗
對于教育來說,體驗非常重要,真正深刻的教育,總是能觸及靈魂的,這樣的教育才是恒久有效的,要讓學生運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語文,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不僅要善于運用音樂、多媒體畫面等各種手段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還可以運用范讀,語言獨自等手段,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參與體會,從而使學生與課文內容更加地貼近。如果學生內心的創造與體驗沒有參與教學,那么教師即使是磨破了嘴皮,也終究是隔靴搔癢,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
教學《松鼠和松果》一課,其中有一句:每顆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這句的朗讀指導,我就采用了3個步驟進行教學:
1、喚醒體驗:
小朋友最喜歡吃什么?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你有什么表現?
2、遷移體驗:
小松鼠和小朋友的感覺一樣,見到美味的食物,它會怎么說,怎么做?
3、表達體驗:
現在,你們就是一樣小松鼠,一大堆松果就放在你們面前,你們該怎么讀這一句?比一比,誰最像一只小松鼠。學生有滋有味地讀起來,一邊讀還一邊做動作。
學生有了體驗,有了感受,就能把課文讀進去,讀出味道來。
【浙江省嘉興市棲真中心小學 蔣 蔚】
〖低段口語交際如何實踐平等對話·課堂生成,給學生提供交際機會〗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因此我們應當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而非靜止的、僵化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正如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中說的:“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有了這樣的理念,課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跟著老師設定的思路走,課堂上會生成許多教師無法料想的意外。教師要及時抓住這些機會,與學生進行交流,利用課堂生成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案例:
在教學《松鼠和松果》這篇課文時,當我正引導學生說說松鼠想出什么好辦法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來:“老師,書上錯了。”
書上不可能出錯,為了不使原有的思路被打斷,我沒有理睬。可是那位學生卻把手舉得更高,嘴里還叫著“老師、老師”。沒辦法我只好叫了那位學生。“老師,書上錯了。應該是‘如果摘光松果,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是啊。”有幾個學生也在小聲的附和。(原句為“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我細細一想,是呀“摘光松果”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光摘松果”由于學生沒碰到過,所以就誤以為錯了。于是我馬上調整方案,讓學生對這句話加以討論。──“摘光松果多通順啊。什么叫光摘啊。”“我覺得書上不會錯的。”“那不一定,有時會印錯的”“老師,改一改吧,改成摘光松果”“老師,我不這樣讀,應該‘摘松果’連起來讀,這樣就對了。光/摘松果,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了。”學生自己發現了答案,于是我讓學生用這位同學的方法自己再讀一讀,許多同學都點頭同意。但那位學生再一次舉手說:“老師,我認為改一改也可以。”這時,我先對學生的這種敢質疑的勇氣進行了表揚,并耐心的告訴如果能不改變課文,我們盡量按課文。學生滿意的坐下了。最后我又臨時出示了“如果光,不,你的學習成績就會下降。”讓學生通過說話進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