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童話故事,并且語言有童趣。我設計的這節課是第一課時。首先,檢查同學們預習情況;然后學習第一自然段,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滲透復習拼音知識三拼音和整體認讀音節,并指導學生朗讀小鴨和鴨對話,進行細讀體悟,讓學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最后讓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并讓學生演一演,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今天,我班的孩子表現還算可以,一部分孩子挺踴躍。只是感覺我自己在課堂上調控能力不夠好,有時有些環節還會忘記。以為上完課心情會輕松,可是會想起一些環節沒處理好,心里很懊悔
《自己去吧》教學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猴、小鴨和小鷹在媽媽的鼓勵下,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課文內容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本課的教學以拓寬語文學習內容為主要設計理念,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創新體驗,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課文。感悟課文、拓展課文。
1.練習概括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反復拼讀、熟讀的基礎上,讓他們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可用一、兩句話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剛開始,叫了幾位同學說一說,但他們都不會用簡單明了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更不會抓住重點來說。我教給他們一個回答問題的方法:即:“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孩子們試著回答問題,我適時點撥,并且教他們用規范的語言練習說話,漸漸的悟性好的同學基本上能按要求回答問題了,其他同學也對概括內容有了朦朧意識,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練習說話,對概括這一詞性有了淺顯、初步的感性認識。在今后的逐漸滲透中,他們會掌握此項知識的。
2.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1).“課文中寫了幾種小動物?它們都是誰?請用直線畫出!蔽乙龑、巡視、檢查、糾正。
(2).“三種小動物,它們分別喜歡什么?”再讀讀課文,把它們喜歡做的事情用曲線畫出。學生按照指令去做,可是,看似簡單的事情讓一年級的孩子來做,比登天都難。例如:有的孩子認為,小猴喜歡爬樹;有的孩子認為,小猴喜歡吃果子。是誰說的對呢?我讓孩子們討論,孩子們判斷是非的能力有別,不能決也。我啟發:“小猴為什么要爬樹呢?”孩子們說:“它要吃果子。”我插話:“是啊,喜歡吃果子,又要自己摘。所以,小猴學會了爬樹。孩子們想一想:是什么誘惑小猴學習爬樹呢?”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果----子----”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們在后面的兩段學習中,很容易找到小鴨、小鷹它們喜歡做的事情,由此掌握了學習方法,推動了學習進程。
3.引導學生深層理解問題
隨著學習課文的進展,學生基本上把握了課文的重點,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文章中三種小動物喜歡的事物,可以互換嗎?”當我解釋說明后,他們理解了我的意思,便急不可耐地說:“不可以,因為小猴不喜歡洗澡,也不會飛,小鴨------小鷹------” 眾說紛紜,但終究達成了共識。孩子們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了解了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正確地作出了判斷。通過設疑,引發出孩子深層的思考,調動他們大腦儲備的已有知識,以科學合理的方式解決遇到的問題。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今后學習的動機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也為自己的學習,積淀了知識,為自己的成長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他們會在以后的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地掌握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