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學案例
詩歌是低段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來表現四季的特征。內容中的春夏秋冬是并列分布的,根據這文章的結構特點,上課前我先讓他們自由說說他們眼中的四季是怎么樣的,以及每個季節中的代表性事物,讓他們對四季有個大致的了解,接著,出示課文中的四幅插圖,讓他們說說每幅圖各代表什么季節,為什么?說完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的一小節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檢查字詞認讀情況時,我采用小老師領讀,男女生賽讀,“摘蘋果”游戲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生字,并讓他們在四人小組中討論“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字,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理解課文時采用了以下三中方法:
a 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說說在四個季節,大地還有那些變化。
b 讓學生唱一唱,如唱一唱《春天在哪里》
c 讓學生動一動,如配上動作念描寫秋冬的兩段。
上述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群體性主體參與率高,創新性思維活躍,使學生真正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文素養,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二、讓課堂教學活動化。低段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非常好動,如果一整節課都讓他們乖乖地坐在座位上聽課是很難的,所以在教學時,我設計了賽讀、“摘蘋果”、唱一唱,表演課文等環節,讓學生動起來,引導他們參與各項語文實踐活動,并讓他們獲得語文的審美體驗。
三、讓語文教學合作化。語文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語文為紐帶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四、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我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因為興趣是少年兒童認知活動的動力,最好的學習是學生對所學有內在興趣。從上面的教學設計可以看到,教師從課文出發,引出了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并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興趣。學生們都精心準備,全身心地投入,主體性參與極高。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真正體現了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