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人、火、文、六”4個字。認識2個偏旁,豎心旁和走之底。
2、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練習朗讀,認字。教學的難點是了解詩句和畫的關系。
課前準備: 1、帶領學生去樓頂或操場等空曠的地方看遠山,想像春天時大自然的美景。
2、準備一幅山水畫。
教學思路:
尊重學生個體,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的興趣,在教師的誘導之中能循序漸進主動學習,做到學得有趣學得開心,學得有效。教學過程不妨與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某些思想相結(jié)合,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獲。
教學設計:
一、問題導入,識字認字。
1、出示帶有拼音的“遠、色、近、聽、無、聲、春、還、人、來、驚”
①根據(jù)實際情況,用各種方法誘導讀,指導讀。
②分類讀,重點指導讀準前后鼻韻母和前后鼻音的生字。如“色”的聲母是平舌音,“聲”“春”的聲母是翹舌音,“近”“春”“人”的韻母是前鼻音,“聽”“聲”“驚”的韻母是后鼻音。(多用激勵性的語言。)
③記字形,盡量啟發(fā)學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字形。如“元”加上“辶”是“遠”,“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還”。讓學生自己認記“春”“驚”的字形。此外,指導學生比較區(qū)別“人、八、入”和“無、天”的音形義。
2、打亂順序,出示“遠、近、有、無、來、去”。
①指名多人讀。
②提出問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師把握語言的規(guī)范性完整性。
③問題歸總,提取主要發(fā)現(xiàn):三對意思相反的詞和“遠、近”共有的偏旁“辶”。
④充分了解詞義,可用舉例說明等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印象,為下面的有效學習做準備。
⑤引導學生說說已知的意思相反的詞,讓學生感覺到意思相反的詞有很多很多,找一找特別有趣
⑥出示文中的“我會說”,再找反義詞。
二、揭示課題,觀圖說話。
1、引出一幅畫并出示。過渡語(略)
①明確這是一幅畫,揭示課題。
②引導學生完整地說出畫上都有些什么。(板書:山、水、花、鳥)
③出示“遠”和“近”,讓學生選擇看整座山和聽水聲的距離,并說明理由。
(板書:遠看、近聽)
④把畫中山水與實景山水比較,找區(qū)別,再次明確這是“畫”,引出板書:有色、無聲,強調(diào)畫中山水的特點。
⑤觀察“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問: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兩句字數(shù)相同2、有兩對意思相反的詞3、寫的是畫中山水的特點)
2、指導朗讀和背誦
①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三、學習后兩句詩。
1、觀察、說話
①誘導學生通過觀察用完整的話反駁老師的話,明白畫上畫的是桃花,季節(jié)是春天。
師:如果我說畫中畫的是秋天,你們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②板書:春去花還在,點明畫與實景的區(qū)別。
2、學生又一次觀察區(qū)別,引導學生說出畫中的鳥兒不會動不會飛走,引出:人來鳥不驚。
3、重點感悟“驚”。
①當人走進鳥兒的時候,感受鳥兒的心情:“害怕”。心里害怕所以用豎心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