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設計9
【分析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心中一定有著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學生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著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里”、“花”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會認12個生字,認識“橫”筆畫,會寫“一”、“二”、“三”這3個字。
3、知道詩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優美的畫面。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會數數嗎?我們先來個數數比賽,從1到10看誰數得準。
設計意圖:了解十個數字的發音情況,重在發音。
二、認識1至10的漢字寫法
小朋友們看,這十位小朋友正準備練習投籃。(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數字字樣)
這里有十個籃球,(圖片出示的籃球上面寫有“一”至“十”的漢字字樣)哪位小朋友能把這十個籃球分給十位運動員,使球上的數字和他們身上的號碼相符合?
設計意圖:建立數字與漢字的聯系,了解學生對這幾個漢字的認識情況,同時鞏固漢字的讀音。
三、學習古詩
古代有位詩人把這十個數字寫在了一首詩里,知道他是怎么寫的嗎?
1、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⑴ 找找詩中的十個數字,看看讀音有什么變化。
設計意圖:在朗讀比較中發現“一”的讀音變化,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⑵ 師范讀,學生聽,說說老師在每句詩的什么地方停頓的時間比較長,并做上記號。
⑶ 學生自讀,師生交流,正音,指導,朗讀。
2、了解詩意:
⑴ 小朋友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仿佛看見了哪些景物?誰讀得越仔細,眼前看見的景物也就越多。
設計意圖:培養邊朗讀邊想像的讀書習慣。不要把書讀成“小和尚念經”。
⑵ 根據課堂交流情況提出“煙村四五家”的兩種理解四五個冒著炊煙的村子;村里有四五戶人家,還冒著炊煙。并肯定兩種理解都可以。
設計意圖:詩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發展學生的多重思維能力。
⑶ 請小朋友看看圖,讀讀詩句;讀讀詩句,再看看圖。
⑷ 請兩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讀詩句,一位指圖。
設計意圖:加強語言和意象的聯系,并引出當一生讀“一去二三里”時,指圖的學生該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該怎么理解的問題。
⑸ 能用手勢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嗎?點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⑹ 還有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的思維并不是教師能全部預料的,應給予一定的空間。
3、配樂誦讀全詩:
⑴ 給詩加上題目,并指導詩題與詩句之間要停頓的讀法。
⑵ 背誦全詩,并設問:
① 小朋友都能背這首詩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邊背詩的時候一邊看到了什么呢?
② 這個小山村熱鬧嗎?(這是一個靜靜的小山村)
③ 你來到這個山村,覺得它美嗎?
④ 師總結小山村真美啊,請小朋友們一起背,就好像走進了小山村。
設計意圖背誦時再次啟發想像,使記憶有了具體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導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為“我景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