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t n l》教學反思多篇
《d t n l》的教學結束了,感到自己才剛進入低年段教學狀態。
一、有目的地組織復習,激活了學生相關已知,為即將進行的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支撐。同時,期待性的語言又將學生推向了學習主體的位置。上課伊始我問:“前幾天學聲母b p m f 的時候,我們編了幾句兒歌,還記得嗎?”學生回答:右下半圓b b b,右上半圓p p p,兩扇門兒m m m,一根拐棍f f f 。“那么,d t n l 的兒歌怎么編呢?老師想讓小朋友們開動腦筋,自己來編,愿意嗎?”目的明確的復習,給與學生學習和創想的方向,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
二、引導學生比較新舊材料,幫助學生找到異同因素,進行類推、遷移,在對比中培植學生的創編策略。“看看,b 和d 哪兒不一樣?”這個問題的設計,表面上看,是為了記住d,實際上訓練了學生思維。
三、不局限于“唯一”“統一”,注重弘揚適合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同時,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火花的充分肯定,使其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成為其進一步學習的有效動力。“再看f、t 這兩個聲母,和f 相比,t 就好像--”“倒過來了!”
“一根拐棍f f f ,你們怎么為t 也編一句兒歌呢?”“拐棍倒放t t t。”“一把傘柄t t t。”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的思維拓展,體現了個性化教學。
教學時,我注意誘導學生的參與意識,撩撥學生的創編激情,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自己則始終恪守引導者、資料員、合作伙伴之角色。民主的氛圍不時擦碰出智慧的小小火花。相信在這盎然的時空里,學生創造的芽苞已然悄悄催開。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教師引導學生與生活聯系的少,學生感知d t n l的發音時,還應讓學生聯系一下生活中語言環境,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深對新聲母的體會。另外可以以音帶詞,說句,豐富學生的語言。
《d t n l》教學反思
教完 d t n l,課間照常抽查拼讀,現不會拼,連最簡單的 ba 也拼不出。心急,上火。怎么辦?一個課間就在我拼他模仿中度過。眼看快上課了,再將拼過的音讓他念,仍然不會,急暈。順手在他的書上寫上“魏少劍拼讀有問題,請家長幫助。”下午上課,拼讀 d t n l 音節,我很注意地觀察他,看他很用心地跟讀,就讓他站起來讀 da,他在我的幫助下終于讀出來,我走過去,狠狠地表揚她,并把表揚他的原因告訴大家,還給他的書上蓋了一個小紅旗。他的眼睛閃出了自信的光芒,接下來的課,讀得更認真了。
從《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漢語拼音的教學要求來看,漢語拼音的教學目標的完全實現,應該是整個低年段的要求。這就是說,漢語拼音不是一年級的要求,也不是一年級第一個學期的要求,更不是一年級第一學期上半學期的要求。因此,我們對孩子們現階段出現的還不能夠很好地拼讀等問題不要操之過急,還是要慢慢來。在后面的認一認、識字、課文、練習等的學習中,學生每天都還要大量地重復使用漢語拼音這個工具的,他們會越用越熟的。“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要不得哦!期待著,一切都會好的。不僅是老師,家長也要懂得這一點。對孩子保持極大的耐心,極大的期待,不急于求成,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勵、呵護和期待,及時肯定表揚他。多給學生鼓勵與呵護,多給自己耐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