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數學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26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28頁《小貓吃魚》。

  教學目標:

  本文通過“小貓吃魚”這一教學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真正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2、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培養學習方式多樣化。

  教具準備:每個學生5個圓片.教師5個圓片.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課件演示)

  師:有一天,一只小讒貓在外面散步,走著、走著,它感覺到有點兒餓了,怎么辦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讒貓的故事吧!

  從這幅圖中你們看到了什么?a.一盤美味可口的魚,b.一只小花貓(直流口水的小花貓)

  二、新課展開

  師提問:小花貓接下來會做什么呢?請大家猜一猜(用算式說明,預測的故事結果)。

  1.學生廣開思路:

  讓學生充分的說明可能發生的情況,凡是說的有道理的教師都要適量給予鼓勵和肯定的評價。

  (教師在引導隨時注意思維的有序性和算式的窮盡性,可以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師過渡:那么,這只可愛的小花貓是怎樣做的呢?大家想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播放課件)

  2、集體討論交流。

  (1)課件演示片段一:

  (課件演示)師:請小朋友說說第一副圖。

  生可能會說:有一只小花貓看到盤子里有3條魚,它可想吃了。(教師可以多引導學生說說圖意,讓孩子都用自己富于童話的語言表達圖意)

  盤子里有3條魚,可以用數字幾表示?

  (2)課件演示片段二:

  小貓看到了自己最愛吃的魚,它怎樣做呢?

  引導學生表達完整:原來有幾條魚?被小花貓吃了幾條,還剩下幾條魚?

  誰能結合圖中的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請一位學生表達。

  生:原來盤子里有3條魚,被小花貓吃了1條,還剩下幾條魚?或小貓第一次吃魚后剩下多少條?

  師:還剩幾條呀?(課件演示剩2條)一共有3條,吃了1條,還剩下2條,會用算式表示嗎?(課件演示)(板書:3-1=2)

  師: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1呢?2呢?把這3句話連起來說說。這就是這個算式的意思。

  接著先全班說算式意思,再指名說算式的意思。(原來盤子里有3條魚,被小花貓吃了1條,還剩下2條魚)

  (3)課件演示片段三:

  小花貓吃了一條魚,感覺怎么樣?它接著又會怎么做呢?我們來看看。(播放課件)

  誰又能象剛才一樣根據圖中的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可能出現:

  1、盤子里原來有3條魚,被小花貓吃了2條,還剩下幾條?

  2、小貓第二次吃魚后還剩幾條魚?

  3、盤子里還剩2條魚,又被小花貓吃了一條,還剩幾條?

  師:會用算式表示嗎?(板書:3-2=1)

  師:說說這個算式的意思。(盤子里原來有3條魚,被小花貓吃了2條,還剩下1條)(小貓第二次吃魚后還剩1條魚)

  還可以怎么列?(板書:2-1=1或3-1-1=1)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盤子里還剩2條魚,又被小花貓吃了一條,還剩1條。)

  (4)課件演示片段四:

  師:現在盤子里只剩下1條魚了,小貓是不是會留下來給它的同伴吃呢?

  生:小貓覺得魚太好吃了,結果它把最后一條魚也給吃了。

  師: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表示原來盤子里有3條魚,被小貓吃了3條,還剩幾條?或小貓第3次吃魚后還剩多少條魚?盤子里只剩下1條魚,又被小貓吃了1條,最后還剩幾條?)

  師:再吃一條,還剩幾條?(演示課件0)

  生:還剩0條。

  師:一條魚也沒有剩了,就可以用0來表示。請一位小朋友用算式表示出來。

  生:3-3=0

  師:說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表示原來盤子里有3條魚,被小貓吃了3條,1條魚也沒剩。)

  師:也可以怎樣列?(1-1=0)

  師:表示什么意思?(盤子里只剩下1條魚,又被小貓吃了1條,最后一條也沒剩。)

  3、再次集體重點討論圖一與圖四及圖二與圖四的關系。

  (1)出示圖一與圖四組合圖。

  師:仔細觀察這兩副圖,誰能提出數學問題?可以用社呢們算式表示?(3-3=0)再次說說算式意思。

  (2)出示圖二與圖四組合圖。

  師:仔細觀察這兩副圖,誰能提出數學問題?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2-2=0)再次說說算式意思。

  (3)出示圖三與圖四組合圖。

  方法同上,導出算式1-1=0。

  4、算式意義的拓展延伸。

  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事情呢?你能不能也舉個例子用幾減幾等于零來表示的呢?想好了在小組中說一說。

  學生反饋:

  生:爸爸買回來5個蘋果,我吃一個,爸爸吃一個,媽媽吃一個,爺爺吃一個,奶奶吃一個,最后把蘋果吃完了。

  師:你怎么用算式表示出來?(指名板演)5-5=0……

  這樣的算式在生活中可以表示這么多種不同的意思,可見生活與我們的數學真是一對好朋友。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28頁的試一試的第(2)小題。

  小花貓吃飽了,于是它繼續往前走,想到游樂園玩一玩,,瞧小花貓興高采烈地向游樂園跑去。小花貓到了游樂園,看到小淘氣正在吹泡泡呢,真好玩啊!我們來看看小淘氣是怎么吹泡泡的? (播放課件)

  2、完成書29頁的練一練的第1題。

  師過渡:小花貓看完了小淘氣吹泡泡,想游樂園中肯定還有許多好玩的,于是它繼續往前走,突然它發現了自已最喜歡玩的套圈游戲,可管理員小狗讓小花貓要算對幾道題才能順利過橋,小花貓又發愁了,我們來幫幫它好嗎?(課件演示:小花貓過橋)學生口算出結果。

  3、完成書28頁的試一試的第(1)小題。

  師:小花貓順利過橋,看到笑笑正在玩套圈游戲。瞧!笑笑她套中了幾個圈,有幾個沒套中?1+3=4是什么意思?4-□=□呢?

  4、完成書29頁的第3題。

  小花貓玩的可開心了,這時她想把好朋友小雞們也叫出來,于是她來到草地上,看見小雞們正在找吃的呢。(課件演示)小朋友們,這里有幾只小雞在找食物呢?(5只雞)還有兩碟米。

  師:聰明的孩子們,小雞看見兩碟米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請你們用圓片代替小雞擺一擺。

  學生們動手用學具獨立擺小雞吃食各種情況,邊擺邊說。

  師:這時貓媽媽給小花貓出了兩道題,我們幫幫小花貓好嗎?

  課件演示:5=口+口 5-口=口 學生匯報填寫。

  四、數學故事。

  師過渡:小花貓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輕松地過關了,小花貓告別了小雞們,來到了機靈狗家,瞧!機靈狗可真熱鬧呀!他們在干什么呀?

  1、先讓學生觀察圖,根據圖意自己年編個故事。

  2、集體交流,多讓幾名學生說說自己編的故事。

  3、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四、結束語

  師:玩了一天的小花貓也累了,該回家休息了,同學們我們和小花貓說一聲再見好嗎?

  學生:好的,小花貓再見!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2

  最近我聽了兩節《小貓吃魚》一課(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28頁),現在我把課堂片斷實錄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

  案例(一)

  上課開始,教師出示了課本上的四幅圖,出示方式如下:

  師: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黑板上有小貓,還有小魚。

  師:你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還發現有的小魚被吃掉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現在我們來觀察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你能提出一個問題嗎?

  生:盤子里有3條小魚,小貓吃掉了1條,還剩下幾條?

  師:誰會列算式?

  生:3-1=2

  教師把算式板書在黑板上。

  師:我們再來看第三幅圖,你又發現了什么?怎樣列式?

  生:小貓又吃了一條魚,還剩下幾條魚?算式是3-2=1

  師:大家同意嗎?第四幅圖又是怎么回事,應該怎樣列式呢?

  生:小貓把魚都吃掉了,一條也沒有了。算式是3-3=0

  案例(二)

  上課開始,老師出示了“小貓吃魚”的第一幅圖。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問題?

  生1:我發現圖上有一只小貓,三條小魚。

  生2:我發現盤子里的小魚,有兩條魚頭向前,一條魚頭向后,一共有3條小魚。算式是2+1=3、1+2=3

  生3:我想小貓要吃魚。

  師:小貓是不是要吃魚呢?我們來看第二幅圖。(在第一幅圖的右邊出示第二幅圖)你能提出一個什么問題?

  生1:盤子里有3條小魚,小貓吃了1條,還有幾條?算式是3-1=2

  師:在這個算式中,3、1、2各表示什么?

  生1:3表示共有3條小魚,1表示吃了一條小魚,2表示還有2條小魚。

  師:你還有不同的問題嗎?(學生搖頭表示沒有)

  師:小貓盯著盤子里的小魚,它在想什么?

  生2:小貓沒有吃飽,它還想再吃一條。

  師: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第三幅圖。(在第一、二幅圖的右邊出示第三幅圖)這幅圖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盤子里有3條小魚,小貓吃了一條,沒吃飽,又吃了一條,還有幾條呢?算式是3-1-1=2

  師:3、1、1、2各表示什么?

  (生1答略。)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2:還可以列成3-2=1。

  師:3、2、1各表示什么?

  (生2答略。)

  師:接下來又會發生什么事呢?請同學們看第四幅圖。(在第一、二、三幅圖的右邊出示第四幅圖)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同桌倆說一下。

  生1:一共有3條魚,小貓把3條魚都吃了,還有幾條魚?算式是:3-3=0

  師:3、3、0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2:一共有3條魚,小貓第一次吃了1條,一會兒又吃了一條,一會兒又吃了一條,還剩下幾條魚呢?算式是3-1-1-1=0

  師:3、1、1、1、0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2答略 。)

  師小結:通過小貓吃魚這個故事,我們既可以列出加法算式,又可以列出減法算式,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也是這樣。

  通過兩個案例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節課都注重了在有趣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案例二在培養學生其他能力方面,卻遠遠優于案例一。主要表現在:

  一、注重了學生想象力和猜測能力的培養。情境中的四幅圖如果象案例一那樣同時出示給學生,學生在圖中可以直接看出小貓吃魚的結果,這樣做的效果就不如案例二,先出示第一幅圖,只有一只小貓和三條小魚,老師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這一問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你想到了什么,這一問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猜測力。當學生猜測到小貓想吃魚或小貓吃了一條魚時,出示第二幅圖進行驗證,同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猜測,小貓吃完一條魚后,又會干什么呢?再出示第三幅圖進行驗證......這樣在不斷的猜測、驗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猜測能力不知不覺得到了培養。

  二、注重了一一對應思想的滲透。情境圖中的四幅圖采用“田”字形排列和采用“一”字形排列,在一一對應思想的滲透方面是絕然不同的。“一”字形排列,可以把根據每幅情境圖所列的算式寫在情境圖的下面,形成圖與算式的一一對應。另外,第二個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對減法算式中每一部分表示意義的理解,滲透了情境中的數與算式中數的一一對應。

  三、注重了算法多樣化。第一個案例,老師只是讓學生列出了符合圖意的一個算式,而第二個案例老師卻讓學生寫出了符合題意的多個算式,注重了算法多樣化。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案例二中教師更注重了學生的發展,真正把學生當成了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貓吃魚”這一課是北師大版第一冊數學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四節的內容。加減法是學生學習加減的開始,它是學生今后學習加減法的基礎。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剛學完5以內的加減以后出現的。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情境——小貓的一天:從吃早餐到去看好朋友小雞,再到公園游玩,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也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2、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使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能正確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學生學習時,往往接觸的不是現實的條件,而是一種情境,本課教學引入了“小貓的一天”,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加減法計算的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給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真實的問題讓學生解答,利用對問題的探究,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2、聯系實際。這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而是應該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4、在本節課中,多處讓學生通過“說”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自己的語言談自己的算法,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節課也多處用到過渡語是為了使小貓的一天各個環節能夠連接。

  三、學法

  (一)編數學故事,激發興趣。

  首先故事導入,引入了“小貓的一天”的生活情境后,用課件出示小貓吃魚的圖,讓學生觀察并猜一猜小花貓接下來會怎么做,讓學生各抒已見,發揮想象,說說小貓吃魚的故事,并列出相應的算式,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在這一環節里通過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有效地引領學生在看圖說算式的數學活動中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使得課堂教學獲得了“激趣”(情感層面)和“感知”(認知層面)的雙贏。并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自評、他評、師生互評。

  (二)自主合作交流,動手操作。

  首先,通過過渡語,引入小雞吃米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其次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具,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小雞吃米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并用白紙記錄下來。最后展示成果。通過開展個人說加減法算式、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加減法算式、評價等數學活動,“5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對學生而言就不再是單純接受的數學知識,而是自身體驗的數學成果。當學生所寫的加減法算式得到組內同學的認同、全班學生的肯定時,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得到了的激發和鞏固。

  又如讓學生看淘氣吹泡泡圖(課件出示),小組內交流觀看結果的意見,形成共識。通過學生有目的的交流再結合書中的“試一試”的練習,體會到被減數變化的減法算式的意義。又如,破密碼(課件出示)是對學生口算能力的訓練。

  (三)進行游戲,加強課外延伸。

  由于書上套圈游戲在室內較難組織,因此我把這部分內容換成夾玻璃球游戲,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身邊的事物。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過渡語:貓媽媽非常疼愛小花貓,有一天它釣了三條魚,給小花貓當作早餐。(課件出示一盤可口的魚〈三條〉,一只直流口水的小花貓)。接著教師提問:小花貓接下來會做什么呢?請大家猜一猜。你能用算式說明你猜的故事結果嗎?在開始就創設“小貓吃魚”的情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合作,理解新知。

  1、活動1,編故事:

  首先讓學生廣開思路說說小花貓的故事結果及相應的算式。教師適當給予鼓勵肯定的評價。(這個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

  接著引導學生看書:,書中那只可愛的小花貓是怎樣做的呢?誰愿意說一說小貓吃魚的故事?同時課件相應演示,這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

  2、活動2,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首先在這里我設計了過渡語,小花貓吃了早餐后去找它的好朋友小雞,看到小雞們在吃早餐。(課件出示5只小雞和兩個盤子)

  接著提問:聰明的小朋友,小花貓會看到什么情況出現呢?請大家動手用學具擺一擺小雞吃米的情況,邊擺邊根據課件出示的格式:5=( )+( )、( )–( )=( )來寫算式。

  最后用課件演示各種情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動手實踐,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3、活動3,自主探索,深化理解

  用過渡語連接到下一個環節:小花貓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輕松過關了,貓媽媽讓小花貓到游樂園玩一天,到了游樂園,看到小朋友們正在吹泡泡呢,真漂亮,我們來看看淘氣吹的泡泡怎樣呢?課件出示四個泡泡圖:圖1吹了5個泡泡;圖2破了1個;圖3……

  讓學生觀察后說圖意及相應的算式。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到被減數變化的減法算式的意義,

  4、活動4,口算能力的訓練

  進行玩夾玻璃珠游戲前,先要破解密碼(課件出示口算題目,正確了能進入下一輪游戲,還能送禮物)這既訓練了學生口算能力,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趣味游戲,加強課外延伸

  破解密碼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夾玻璃珠游戲,其他人觀察并計時,游戲做完之后,把過程或結果用數學知識表示出來,記錄在紙上,最后學生展示結果。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學習,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

  (四)課堂總結

  先讓學生說說今天你學到了什么?說說這節課你的表現如何,其他小朋友呢?通過自評、他評和師生互評,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

  接著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陪著小花貓玩了一天,不但學到了數學知識,還知道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們認真觀察,就能發現許多數學問題。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背景材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

  教學目的:

  1、通過“小貓吃魚”這一有趣的情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連環畫嗎?(喜歡)

  老師現在給你們看“小貓吃魚”的連環畫,請你認真觀察每幅圖的變化,跟你的同桌一起合作編一個完整的故事,看誰編得最精彩?

  (匯報)

  生1:盤里有3條魚,小貓吃了1條,又吃了1條,再吃了1條,還剩下0條。

  生2:有一天,貓媽媽和貓爸爸釣魚回來3條魚放在盤里,小貓看見了,它吃了1條,覺得很好吃,忍不住把貓媽媽的那1條吃了,盤里只剩下1條魚了,那是給爸爸的,小貓全部吃光了。

  師:你覺得誰的故事講得好,為什么?

  生評價:我覺得第2個小朋友講得好,因為他的故事更生動,更完整。

  師:小朋友,你能不能像小貓那樣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全部吃掉呢?為什么?

  生1:不會,因為這樣爸爸和媽媽就沒有東西吃了。

  生2:不會,因為我們要懂得尊敬和關心爸爸和媽媽。

  (創設了一個“小貓吃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導到學習中來,并根據學生所編的故事隨機的進行思想教育)

  師:看每一幅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盤里原來有幾條魚?

  生2:盤里有3條魚,小貓吃了1條,還剩幾條?

  生3:小貓吃了1條后又吃了1條,一共吃了幾條?

  生4:盤里有3條魚,小貓吃了3條,還剩幾條?

  ……

  師:誰能解決這些小朋友提出的問題?怎樣列式?

  生:3-1=2

  生:1+1=2

  生:3-3=0

  ……

  (讓學生從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著解決問題。)

  師:你能編一道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嗎?

  生1:3-3=0

  生2:10-10=0

  生3:0-0=0

  生4:100-100=0

  ……

  師板書,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相同的數相減,得數是0。

  (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列舉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得出規律)

  師:你能說說生活中遇到的減法問題嗎?

  生1:爸爸買給我5袋餅干,我吃了2袋,還剩幾袋?

  生2:我有10元錢,用去了3元,還剩幾元?

  生3:公共汽車上有8個人,下去了4 人,還剩幾人?

  ……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的減法問題,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反思

  本片段在體現新課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創設“小貓吃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講述喜聞樂見的“小貓吃魚”的故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由于一年級首次接觸這樣多幅的連環畫,所以我讓學生先跟同桌交流,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二、積極培養學生質疑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夠提出數學問題,表明了學生一種積極的、做學習主人的態度。本片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有助于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主動地去探求新知。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解決了問題,直觀地列出了相應的算式,并總結出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規律。學生在此過程中,主動參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既水道渠成的掌握了新知識,更由此激發了繼續探索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真正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減法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和體會了減法的含義,更切實地感覺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

  總之,教師在此片段教學中注重體現“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老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學得相當主動、積極,在這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中,孩子們真正體驗到了發現的快樂和探索的快樂。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5

  一、設計意圖    

  培養幼兒初步的進餐習慣是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健康目標,而本班的幼兒在進餐過程中部分孩子在進餐過程中也有邊吃邊講話或者玩調羹和菜的現象,單純的說教對他們來說教育效果不大,而故事《小貓吃魚》正為孩子進餐習慣的養成提供了教育的契機,故事中的小貓因為過生日時和朋友邊吃邊玩而被魚刺卡住了喉嚨,說不出話來了,只得找醫生治療,被魚刺卡住的痛苦以及醫生的話讓小貓明白吃飯時應該不說不玩,要細嚼慢咽。這樣一個貼近幼兒生活的故事能激起幼兒情感的共鳴,活動中,我通過扮演角色,創設小貓被魚刺卡住后的情境,激發孩子大膽分析,大膽表達小貓為什么被魚刺卡住,以及被魚刺卡住該怎么辦?怎樣才能不被魚刺卡住?以及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聯想自己被魚刺卡住的情境,從而讓幼兒懂得正確的進餐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綱要》健康領域的目標,同時又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幼兒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貓被魚刺卡住的原因,激發幼兒養成良好的的進餐習慣的意識。

  2、樂于傾聽故事,能聯系生活實際,大膽表達對故事的理解。

  根據目標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

  幼兒能在仔細傾聽、觀察、大膽表達的基礎上,理解故事,了解小貓被魚刺卡住的原因。

  難點為:幼兒能融入故事情境,并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激發幼兒養成良好進習慣的意識。

  三、活動準備

  為了讓本次活動更具有效性,在幼兒經驗的準備上,主要是結合幼兒日常的午餐和餐點活動,讓幼兒對自己是如何進餐的有一個了解。在物質的準備上,主要有便于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感受,有故事掛圖,以及小貓和熊貓醫生的頭飾。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以故事為引子,從幼兒情感出發,激發幼兒大膽想象、表達的基礎上,激發幼兒主動形成良好進餐意識的內驅力為主線,設計了三個環節即:小貓被魚刺卡住了→小貓為什么會被卡住→你有沒有被食物卡住過,三個環節。

  環節1:小貓被魚刺卡住了

  小班的孩子喜歡在情境中學習,所以在開始環節我通過扮演角色的方法引出題,教師頭戴小貓頭飾,表現出小貓魚刺卡住后說不出話以及疼痛難忍的樣子,并讓孩子們猜猜小貓到底怎么啦?生動的演繹一下子就會吸引孩子的眼球,引發幼兒的思考,同時也為自然地引出故事,為孩子帶著目的樂于傾聽故事埋下伏筆。

  環節2:小貓為什么會被卡住? 

  在這個環節中我緊緊圍繞小貓為什么會被卡住?“被魚刺卡住了怎么辦?”“醫生是怎么說的?”“小貓又是怎么說的?”來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懂得良好進餐習慣的養成的重要性。為了解決一問一答單調的教學方式,我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激發幼兒學說的興趣,如:教師扮演小貓,幼兒扮演熊貓醫生,以及幼兒間互相扮演這兩種角色等,通過角色扮演能讓幼兒進入故事情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環節3:你有沒有被食物卡住過?

  這個環節主要讓幼兒在在學習故事的基礎上,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沒有被魚刺卡住的經歷?為什么會這樣?你覺得怎樣做才是對的?這樣一些提問來釋放幼兒養成良好進餐習慣的內驅力。有了對故事的理解,孩子們已經也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自己進餐時的情境,都有說的沖動,所以我采用了互相說說和集體討論的方式進行,給予每個幼兒說的機會,同時又讓幼兒在相互的討論中,真正地將進餐時的良好行為內化心中。

  五。教學方法

  小班孩子愛模仿。喜愛在情境中學習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創設情境,角色扮演,如開始環節的激趣引出故事,第二環節的師幼幼幼間的角色對話,以及講述傾聽法、互相講述、集體討論等教學方法,讓孩子在聽聽、看看、說說、做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中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6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5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這節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1、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培養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數學意識。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特點,以及愛說愛動的年齡特點,我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地學習。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計算能力。

  2、讓學生經歷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的過程,使學生逐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教學中通過“小貓吃魚”這一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然后通過圓形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最后再由數字計算和規律探求加深理解。這樣設計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注重了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差幾個杯子)并利用“套圈”“小雞吃食”等材料進行講故事、討論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與合作交流能力。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小貓吃魚”這一課是北師大版第一冊數學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第四節的內容。加減法是學生學習加減的開始,它是學生今后學習加減法的基礎。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剛學完5以內的加減以后出現的。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情境—— 小貓的一天:從吃早餐到去看好朋友小雞,再到公園游玩,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也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2、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使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能正確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學生學習時,往往接觸的不是現實的條件,而是一種情境,本課教學引入了“小貓的一天”,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加減法計算的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給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真實的問題讓學生解答,利用對問題的探究,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2、聯系實際。這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而是應該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4、在本節課中,多處讓學生通過“說”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自己的語言談自己的算法,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節課也多處用到過渡語是為了使小貓的一天各個環節能夠連接。

  三、學法

  (一)編數學故事,激發興趣。

  首先故事導入,引入了“小貓的一天”的生活情境后,用課件出示小貓吃魚的圖,讓學生觀察并猜一猜小花貓接下來會怎么做,讓學生各抒已見,發揮想象,說說小貓吃魚的故事,并列出相應的算式,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在這一環節里通過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有效地引領學生在看圖說算式的數學活動中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使得課堂教學獲得了“激趣”(情感層面)和“感知”(認知層面)的雙贏。并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自評、他評、師生互評。

  (二)自主合作交流,動手操作。

  首先,通過過渡語,引入小雞吃米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其次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具,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小雞吃米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并用白紙記錄下來。最后展示成果。通過開展個人說加減法算式、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加減法算式、評價等數學活動,“5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對學生而言就不再是單純接受的數學知識,而是自身體驗的數學成果。當學生所寫的加減法算式得到組內同學的認同、全班學生的肯定時,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得到了的激發和鞏固。

  又如讓學生看淘氣吹泡泡圖(課件出示),小組內交流觀看結果的意見,形成共識。通過學生有目的的交流再結合書中的“試一試”的練習,體會到被減數變化的減法算式的意義。又如,破密碼(課件出示)是對學生口算能力的訓練。

  (三)進行游戲,加強課外延伸。

  由于書上套圈游戲在室內較難組織,因此我把這部分內容換成夾玻璃球游戲,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身邊的事物。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過渡語:貓媽媽非常疼愛小花貓,有一天它釣了三條魚,給小花貓當作早餐。(課件出示一盤可口的魚〈三條〉,一只直流口水的小花貓)。接著教師提問:小花貓接下來會做什么呢?請大家猜一猜。你能用算式說明你猜的故事結果嗎?在開始就創設“小貓吃魚”的情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合作,理解新知。

  1、活動1,編故事:

  首先讓學生廣開思路說說小花貓的故事結果及相應的算式。教師適當給予鼓勵肯定的評價。(這個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

  接著引導學生看書:,書中那只可愛的小花貓是怎樣做的呢?誰愿意說一說小貓吃魚的故事?同時課件相應演示,這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含義。

  2、活動2,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首先在這里我設計了過渡語,小花貓吃了早餐后去找它的好朋友小雞,看到小雞們在吃早餐。(課件出示5只小雞和兩個盤子)

  接著提問:聰明的小朋友,小花貓會看到什么情況出現呢?請大家動手用學具擺一擺小雞吃米的情況,邊擺邊根據課件出示的格式:5=( )+( )、( )–( )=( )來寫算式。

  最后用課件演示各種情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動手實踐,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3、活動3,自主探索,深化理解

  用過渡語連接到下一個環節:小花貓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輕松過關了,貓媽媽讓小花貓到游樂園玩一天,到了游樂園,看到小朋友們正在吹泡泡呢,真漂亮,我們來看看淘氣吹的泡泡怎樣呢?課件出示四個泡泡圖:圖1吹了5個泡泡;圖2破了1個;圖3……

  讓學生觀察后說圖意及相應的算式。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到被減數變化的減法算式的意義,

  4、活動4,口算能力的訓練

  進行玩夾玻璃珠游戲前,先要破解密碼(課件出示口算題目,正確了能進入下一輪游戲,還能送禮物)這既訓練了學生口算能力,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趣味游戲,加強課外延伸

  破解密碼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夾玻璃珠游戲,其他人觀察并計時,游戲做完之后,把過程或結果用數學知識表示出來,記錄在紙上,最后學生展示結果。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學習,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

  (四)課堂總結

  先讓學生說說今天你學到了什么?說說這節課你的表現如何,其他小朋友呢?通過自評、他評和師生互評,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

  接著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陪著小花貓玩了一天,不但學到了數學知識,還知道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們認真觀察,就能發現許多數學問題。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小貓吃魚》是北師大版一年上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中的第4節。本課是在認識加減法的意義以及5以內數的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為了突破得數是0的減法這一難點,通過“小貓吃魚”的故事情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讓學生體會、理解得數0的得出過程。

  10以內的加減法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是小學數學計算的起始階段。加減法的意義,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學生容易體會的事物,就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從生活經驗出發,選取學生熟悉的、新穎的、感興趣的內容為素材,把學習加減法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從中理解加減法運算的意義與應用價值。如:本課選取的就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故事素材。通過“小貓吃魚”這一組動態的連續的故事情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并逐步引出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按故事的發展順序編排情境,將知識與情節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在了解了每一個情節后,急于想了解故事發展情況。在學習中,孩子們也融入到故事里,在故事中去發現、去解決一連串的數學問題,從而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體會由多到少,由有到無的過程,并能正確計算5以內加減法。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喜歡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數學情境

  1.多媒體課件出示“小貓吃魚”圖。

  有一天,貓媽媽有事外出,她給小貓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你們猜是什么?對了,是小貓最愛吃的魚。(出第一幅圖)數一數,貓媽媽給小貓準備了幾條魚呢?

  師:貓媽媽給小貓留了3條魚,你猜后來會怎么樣呢?請你們認真看,發生了什么變化,是怎樣變化的呢?課件出示“小貓吃魚”片段2,3,4。

  2.師:你能把這4幅圖連起來,編成一個故事嗎?把你編的故事講給你的同桌聽。

  生同桌交流后教師指生交流。

  二、建立數學模型:

  1.師:在“小貓吃魚”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可以一幅圖一幅圖的提問題,也可以連在一起提問題)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生可能問:小貓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又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再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以上一一在“小貓吃魚”課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想一想,怎樣列式?

  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師巡視,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的每個數都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講一講每個算式的意思。

  以3-3=0這個算式為例:小貓太喜歡吃魚了,它把所有的魚都吃了,它吃了幾條?(3條)還剩幾條?應該怎么列算式呢?(3-3)一條沒剩用幾表示?(0)3-3=0

  為了進一步理解得0的過程,我設計了動手操作的環節—----擺小棒:

  3.聽老師的口令擺小棒。

  擺1根小棒,拿走1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1-1=0)

  擺2根小棒,拿走2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2-2=0)

  擺4根小棒,拿走4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4-4=0)

  擺5根小棒,拿走5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5-5=0)

  5-5=0 這個算式中,前面的5表示什么?(我們擺的5根小棒)后面的5表示什么?(拿走5根)得數0表示什么?(都拿走了,還剩0根)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同桌之間說一說。(發現相同的數相減,結果等于0)

  4.游戲活動:玩“青蛙跳水”的游戲,拿5個乒乓球,一盆水,把球往水盆里投,看能投中幾個,有幾個沒投中,(也可先預設自己能投中幾個,)再列出相應的算式。

  投中1個,有幾個沒投中?5-1=4

  投中2個,有幾個沒投中?5-2=3

  投中3個,有幾個沒投中?5-3=2

  投中4個,有幾個沒投中?5-4=1

  投中5個,有幾個沒投中?5-5=0

  投中0個,有幾個沒投中?5-0=5

  青蛙跳水的游戲實際上是套圈的鋪墊。

  5.課件出示第28頁“試一試”(套圈)。你能根據圖和所給的加法算式,列一道減法算式嗎?

  1+3=4  4-( )=( ) 學生可能出現4-1=3 或 4-3=1

  說一說,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通過這個練習,體會加法和減法意義的聯系,加減混在一起,也能提高學生興趣)

  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你能列出算式嗎?和同桌說一說。

  6.你們玩過“吹泡泡”游戲嗎?課件出示,(吹泡泡)。請你們認真觀察這幅圖, 說說每幅圖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三、練習應用:

  1.29頁第1、2題,可以變換一些形式,比如說:小動物找家;找朋友;摘星星等方式來鞏固5以內加減法的計算。

  2.29頁第3題,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展開想象,培養求異思維。

  可能出現:5=4+1 5=1+4 5=3+2 5=2+3 5=0+5 5=5+0

  5-4=1 5-1=4 5-2=3 5-3=2 5-5=0 5-0=5

  3.29頁第4題,有5個小朋友,桌上只有4個杯子,3把勺。差幾個杯子?差幾把勺?看懂題意,再列算式解決。

  四、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學會了得數是0的減法)

  出示:□-□=0,你能說幾個?(老師設計了一個開放題)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尊重和體現編者的意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寓教學于活動之中,讓學生輕松地投入學習活動。在情境創設階段,通過學生所喜愛的童話故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產生求知欲。建立數學模型階段,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游戲、思考等一系列活動,讓他們手腦并用,自主探索研究,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應用拓展階段,注意采用多種有效的練習方式,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逐步提高計算能力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并能正確計算5以內加減法。  2.進一步感知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培養解決簡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抽象思維。  3.通過合作交流,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分析〗通過本課教學,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由于減法的意義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如何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變為學生能夠體會的事物呢?我是這樣設想的,從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可以理解的“小貓吃魚”具體情境出發,自己列式計算,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其次,通過圓形圖讓學生從抽象過渡到圖形,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再次,通過數學計算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通過(套圈)練習體會加法與減法意義的聯系。〖教具準備〗課件、算式卡片、投影儀。

  〖教學設計〗(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多媒體課件出示“小貓吃魚”圖。

  1.師:小貓可喜歡吃魚了,老師為小貓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示“小貓吃魚”片段1)。數一數,老師為小貓準備了幾條魚?  生:老師為小貓準備了3條魚(顯示:盤里有3條魚)。  師:小貓原來有3條魚,請你們認真看,后來發生了什么變化,是怎樣變化的呢?瞧:小貓來了!  生看課件(“小貓吃魚”片段2,3,4)。

  2.師:你們喜歡“小貓吃魚”這個故事嗎?請你們同桌互相講講。(課件重放)  生同桌交流后教師指生交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合作交流,感受減法意義。  (1)師:從“小貓吃魚”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組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  生可能問:  小貓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又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再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以上一一在“小貓吃魚”課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想一想,怎樣列式,在小組中說說。  生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師巡視,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著重說明減號前后各寫幾,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全班交流,并說明“你為什么要這樣列式。”

  2.探索思考,進一步感悟減法意義。  (1)課件出示第28頁“試一試”(套圈)。

  1+3=4  4-( )=( )  師:你能根據圖和所給的加法算式,列一道減法算式嗎?  生嘗試練習后小組交流,并說明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全班交流,生可能出現  4-1=3 4-3=1  (2)課件出示,說一說(吹泡泡)。

  師:你們玩過“吹泡泡”游戲嗎?……看來,大家都喜歡“吹泡泡”,小豬淘淘又在吹泡泡了。  請你們認真觀察這幅圖,并完成填空。  生填空后,小組交流,并說說這樣寫的原因。  全班交流,師對生不同答案予以評析。   (三)應用拓展  1.出示算式卡片,口答。  2+3= 3+1= 3+2= 

  5-3= 2+2= 5-2=  4+1= 1+3= 1+4=

  5-4= 5-1= 4-2=

  2.算一算,做第29頁(課件出示)第2題。  讓生獨立完成后,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以學生表述為主。)  3.講數學故事。(要求學生根據圖意,簡明地講數學故事,并列出算式,算出得數,先在小組內進行,再在全班交流。)  第29頁差幾個杯子。  4.投影儀出示課本第29頁小雞吃米圖,引導學生根據5只小雞分組吃米的不同情況,列出不同的加減法算式,復習5以內的加減法。

  (四)小結: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體會由多到少,由有到無的過程,并能正確計算5以內加減法。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喜歡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數學情境

  1.多媒體課件出示“小貓吃魚”圖。

  有一天,貓媽媽有事外出,她給小貓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你們猜是什么?對了,是小貓最愛吃的魚。(出第一幅圖)數一數,貓媽媽給小貓準備了幾條魚呢?

  師:貓媽媽給小貓留了3條魚,你猜后來會怎么樣呢?請你們認真看,發生了什么變化,是怎樣變化的呢?課件出示依次出示第2,3,4幅圖。

  2.師:你能把這4幅圖連起來,編成一個故事嗎?把你編的故事講給你的同桌聽。(由故事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生同桌交流后教師指生交流。

  二、建立數學模型:

  1.師:在“小貓吃魚”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可以一幅圖一幅圖的提問題,也可以連在一起提問題)

  學生先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

  生可能問:小貓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又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再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還可能問:貓媽媽給小貓留了3條魚,最后剩幾條了?

  以上一一在“小貓吃魚”課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想一想,怎樣列式?

  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教師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的每個數都表示什么。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講一講每個算式的意思。(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為了進一步理解得0的過程,我設計了動手操作的環節—----擺學具。小貓那么喜歡吃小魚,你喜不喜歡小魚啊?把你的小魚學具拿出來。

  3.聽老師的口令擺一擺。

  擺1條小魚,拿走1條,還有幾條小魚,應怎樣列算式?(1-1=0)

  擺2條小魚,拿走2條,還有幾條小魚,應怎樣列算式?(2-2=0)

  擺4條小魚,拿走4條,還有幾條小魚,應怎樣列算式?(4-4=0)

  擺5條小魚,拿走5條,還有幾條小魚,應怎樣列算式?(5-5=0)

  5-5=0 這個算式中,前面的5表示什么?(我們擺的5條小魚)后面的5表示什么?(拿走5條)得數0表示什么?(都拿走了,一條也沒有,用0表示)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同桌之間說一說。(發現相同的數相減,結果等于0)

  通過直觀的操作,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的實際意義。

  4.游戲活動:玩“青蛙跳水”的游戲,拿5個乒乓球,一盆水,把球往水盆里投,看能投中幾個,有幾個沒投中,(也可先預設自己能投中幾個,)再列出相應的算式。

  投中1個,有4個沒投中,這種情況下,可以怎么列算式呢?可能1+4=5,也可能5-1=4, 有5個球,投中1個,有4個沒投中。或5-4=1,有5個球,4個沒投中,投中1個球。

  還可能投中2個、3個、4個、5個等,或者一個也沒投中呢。說一說算式。

  青蛙跳水的游戲實際上是為試一試中“套圈”做鋪墊。

  5.課件出示第28頁“試一試”(套圈)。你能根據圖和所給的加法算式,列一道減法算式嗎?

  1+3=4  4-( )=( ) 學生可能出現4-1=3 或 4-3=1

  說一說,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

  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你能列出算式嗎?和同桌說一說。

  (通過以上兩個活動,滲透加減法互逆的關系。)

  6.你們玩過“吹泡泡”游戲嗎?課件出示,(吹泡泡)。請你們認真觀察這幅圖, 說說每幅圖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三、練習應用:

  為了避免比較抽象的訓練,在練習應用這個環節,也應該創設富有情趣的、開放的情境,習題的設計還應該有一定的梯度。我的習題是這樣設計的:

  1.摘蘋果:看圖說圖的意思,再列算式。

  2.小猴吃桃:看圖說圖的意思,再列算式。

  3.29頁第3題,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展開想象,培養求異思維。

  可能出現:5=4+1 5=1+4 5=3+2 5=2+3 5=0+5 5=5+0

  5-4=1 5-1=4 5-2=3 5-3=2 5-5=0 5-0=5

  4.29頁第4題,說一說:能說出差幾個杯子?差幾把勺就可以了,至于列算式,我個人認為暫時不做全面要求。

  5.□-□=0,今天我們學會了得數是0的減法,像這樣的算式,你能說幾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尊重和體現教材的編寫意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寓教學于活動之中,讓學生輕松地投入學習活動。在情境創設階段,通過學生所喜愛的童話故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產生求知欲。建立數學模型階段,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游戲、思考等一系列活動,讓他們手腦并用,自主探究,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練習應用階段,注意采用多種有效的練習方式,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鞏固所學的知識。

  以上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一點認識,懇請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指導。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根據現實情境,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2、根據現實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較熟練進行“5”以內的減法。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培養有序的思維

  教學準備:小雞卡片5張、

  食盤卡片2 張。

  小紙條板書:

  ⑴原來有 條魚

  ⑵吃了 條

  ⑶還有幾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們繼續研究減法問題。

  1、讀“小貓吃魚圖”,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引導:

  ⑴原來有 條魚

  ⑵吃了 條

  ⑶還有幾條?

  2、小組合作。可能有哪些情況,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先想一想,再跟同學說一說,最后把想到的聽到的所有減法算式寫在本子上。

  3、匯報交流。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4、觀察吹泡泡圖,從這組連環畫里你發現了什么數學問題?

  三、應用實踐

  1、計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直接完成在書本上)

  2、算一算,指名學生說一說,這道題你看懂了么?怎么來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后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3、小雞搶食。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小組交流后,獨立完成題目。

  4、數學故事。

  (1)小組交流講述故事 ,發現問題

  (2)小組匯報,提出問題

  (3)嘗試解決問題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

  一、教學內容分析

  新世紀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本課是在學生初步了解減法意義,會初步計算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的含義,難點是熟練計算5以內數的加減法(包含0),本節課通過學生喜歡的“小貓吃魚”這一組動態的連續故事情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同時,也通過這一組情境,逐步引出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教學時采取緊密結合畫面,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探索等方法,并采用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并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強學生對5以內加減法的熟練程度。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上學前已有一些簡單加減法的生活經驗基礎,甚至對于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有一部分學生已有一定的計算基礎。但加減法的含義是比較抽象的,對初入學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得數是0的減法意義學生不是太理解. 所以教師在講本節課時,不要只停留在學生會計算的層面上,要重視對算式意義的理解,通過“小貓吃魚”這一組連續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先獨立觀察,描述每一幅圖畫的意思,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寫出相應的算式,逐步引出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進一步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的實際意義。并通過吹泡泡、開火車口算等練習,使學生能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通過觀察小貓吃魚故事情境,進一步鞏固對減法的認識。

  (3)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

  (4)初步體驗加減法互逆關系的思想。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滲透函數的概念。

  (2)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性趣

  (2)通過故事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積極交流、積極思考。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造情境導入新課

  星期天天氣特別好,一大早小花貓就去河邊釣魚,到中午小花貓就高高興興的回來了,小花貓把釣的魚放在盤子里,小花貓一共釣了幾條魚?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

  1、出示第一副圖,問:小花貓一共釣了幾條魚?(3條魚),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數字3)看到自己最愛吃的小魚,小花貓饞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2、出示第二幅圖:小花貓特別想吃,就忍不住地吃了一條。

  (1)老師問:原來盤子里有幾條魚?(3條)

  小花貓吃了幾條?(1條) 盤子里還剩幾條?(2條)

  (2)誰能完整的說說這兩幅圖的意思?

  原來盤子里有3條魚,小花貓忍不住吃了一條,還剩下2條魚。

  (3)用算式怎么表示?(3-1=2)

  小花貓吃了一條魚之后,坐在盤子旁邊不走,眼睛不停的轉著,心里想:小魚真好吃,盤子里還剩下2條,小貓接著會怎么做呢?

  3、出示第三幅圖:讓學生說圖意,然后列出算式。

  學生可能說:盤子里有2條魚,小貓又吃了一條,還剩下1條魚。

  2-1=1 3-2=1 3-1-1=1

  并讓學生說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又吃完一條魚之后,小花貓手拖著腦袋,猜猜它是怎么想的?

  4、出示第四幅圖:讓學生說圖意。

  小花貓覺得魚太好吃了,結果他把最后一條魚也給吃了。

  小花貓把最后一條魚吃了之后,就非常滿足的跑了。

  為什么小貓跑了?(他把最后的一條魚也吃了,現在盤子里一條魚也沒有了)一條魚也沒有用幾了表示?(0)

  他把最后一條魚也吃了,現在一條魚都沒有了,算式怎么寫呢?

  1-1=0 3-3=0

  并讓學生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5、有3條魚,小貓吃了3條,一條也沒有了。3-3=0

  老師手里有一支筆,送給小紅一支,手里一支都沒有了。1-1=0

  誰來說個得0的減法算式?

  活動二:套圈游戲

  1、老師把一個小動物放在講桌上,手里拿4個圈。

  2、先讓學生預測老師可能套上幾個圈,有幾個套不上。并列出相應的算式。

  3、然后讓學生先預測自己可能套上幾個,有幾個沒有套上,找幾個學生上臺套圈,并列出相應的算式。

  活動三:吹泡泡

  出示小明吹泡泡這組圖。

  先讓學生認真觀察,說說這組圖的意思。

  小明吹了5個泡泡,破了一個,還剩下4個,5-1=4;一會兒又破了2個,還剩下2個,4-2=2;又過了一會兒剩下的2個泡泡也破了,一個泡泡都沒有了,2-2=0。

  活動四:鞏固練習

  1、口算卡片,開火車。(5以內的加減法)

  2、出示練一練第二題。

  這種題第一次出現,是一種新的計算形式,老師要指導學生怎么寫。

  寫完之后讓學生讀讀算式,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3、第3題是一道開放題,先讓學生認真看圖,有5只雞,兩盆米,在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展開想像。

  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在組內交流。

  活動五:數學故事

  1、先讓學生觀察圖,根據圖意自己編故事。

  2、集體交流,多讓幾名學生說說自己編的故事。

  3、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4、有5個小朋友,只有4個杯子,3把勺子,差幾個杯子?幾把勺子?

  5、你是怎么知道差1個杯子,2把勺子的?

  【點評】

  本節課教師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突出了以下特點:

  1、用小貓吃魚的故事串的形式,讓學生從故事中發現數學問題,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具體的故事情境和畫面中理解減法的含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特別是當“把最后的一條魚也吃了,現在盤子里一條魚也沒有了,一條魚也沒有用0表示”,在一個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學生理解了0的含義。

  3、設計的五個活動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中教師始終注意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對圖意和算式的意思進行理解,學生計算減法的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5、注意發揮小組同伴的作用,在組內交流中,同學可以互相學習,解決學習中的難點。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體會由多到少,由有到無的過程,并能正確計算5以內加減法。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喜歡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數學情境

  1.多媒體課件出示“小貓吃魚”圖。

  有一天,貓媽媽有事外出,她給小貓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你們猜是什么?對了,是小貓最愛吃的魚。(出第一幅圖)數一數,貓媽媽給小貓準備了幾條魚呢?

  師:貓媽媽給小貓留了3條魚,你猜后來會怎么樣呢?請你們認真看,發生了什么變化,是怎樣變化的呢?課件出示“小貓吃魚”片段2,3,4。

  2.師:你能把這4幅圖連起來,編成一個故事嗎?把你編的故事講給你的同桌聽。

  生同桌交流后教師指生交流。

  二、建立數學模型:

  1.師:在“小貓吃魚”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可以一幅圖一幅圖的提問題,也可以連在一起提問題)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生可能問:小貓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又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小貓再吃了一條魚,還剩幾條魚?

  以上一一在“小貓吃魚”課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師:你們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想一想,怎樣列式?

  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師巡視,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的每個數都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講一講每個算式的意思。

  以3-3=0這個算式為例:小貓太喜歡吃魚了,它把所有的魚都吃了,它吃了幾條?(3條)還剩幾條?應該怎么列算式呢?(3-3)一條沒剩用幾表示?(0)3-3=0

  為了進一步理解得0的過程,我設計了動手操作的環節—----擺小棒:

  3.聽老師的口令擺小棒。

  擺1根小棒,拿走1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1-1=0)

  擺2根小棒,拿走2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2-2=0)

  擺4根小棒,拿走4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4-4=0)

  擺5根小棒,拿走5根小棒,還有幾根小棒,應怎樣列算式?(5-5=0)

  5-5=0 這個算式中,前面的5表示什么?(我們擺的5根小棒)后面的5表示什么?(拿走5根)得數0表示什么?(都拿走了,還剩0根)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同桌之間說一說。(發現相同的數相減,結果等于0)

  4.游戲活動:玩“青蛙跳水”的游戲,拿5個乒乓球,一盆水,把球往水盆里投,看能投中幾個,有幾個沒投中,(也可先預設自己能投中幾個,)再列出相應的算式。

  投中1個,有幾個沒投中?5-1=4

  投中2個,有幾個沒投中?5-2=3

  投中3個,有幾個沒投中?5-3=2

  投中4個,有幾個沒投中?5-4=1

  投中5個,有幾個沒投中?5-5=0

  投中0個,有幾個沒投中?5-0=5

  青蛙跳水的游戲實際上是套圈的鋪墊。

  5.課件出示第28頁“試一試”(套圈)。你能根據圖和所給的加法算式,列一道減法算式嗎?

  1+3=4  4-( )=( ) 學生可能出現4-1=3 或 4-3=1

  說一說,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算式中的每個數表示什么?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通過這個練習,體會加法和減法意義的聯系,加減混在一起,也能提高學生興趣)

  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你能列出算式嗎?和同桌說一說。

  6.你們玩過“吹泡泡”游戲嗎?課件出示,(吹泡泡)。請你們認真觀察這幅圖, 說說每幅圖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三、練習應用:

  1.29頁第1、2題,可以變換一些形式,比如說:小動物找家;找朋友;摘星星等方式來鞏固5以內加減法的計算。

  2.29頁第3題,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展開想象,培養求異思維。

  可能出現:5=4+1 5=1+4 5=3+2 5=2+3 5=0+5 5=5+0

  5-4=1 5-1=4 5-2=3 5-3=2 5-5=0 5-0=5

  3.29頁第4題,有5個小朋友,桌上只有4個杯子,3把勺。差幾個杯子?差幾把勺?看懂題意,再列算式解決。

  四、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學會了得數是0的減法)

  出示:□-□=0,你能說幾個?(老師設計了一個開放題)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尊重和體現編者的意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寓教學于活動之中,讓學生輕松地投入學習活動。在情境創設階段,通過學生所喜愛的童話故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產生求知欲。建立數學模型階段,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游戲、思考等一系列活動,讓他們手腦并用,自主探索研究,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應用拓展階段,注意采用多種有效的練習方式,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逐步提高計算能力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內容:小貓吃魚P28

  教學要求:

  1、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

  2、初步滲透涵數的概念。

  3、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開放題的教學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出示“小貓吃魚”的圖。

  2、獨立觀察,想一想每幅圖的意思。

  二、教學新課

  1、發現問題。說說“小貓吃魚”的故事,你發現了什么?

  2、提出問題。看了圖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嘗試解決問題。

  (1)同桌討論自己想到的問題,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嘗試列式,互相說說我為什么這么列?

  (3)集體反饋,說說你跟同桌一起討論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發現?

  4、套圈游戲

  (1)預測可能會套上幾個圈,有幾個沒套上。

  (2)實踐套圈,并列出相應的算式。

  (3)還有哪些可能?同桌討論并寫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連環畫做題

  (1)生獨立做題。

  (2)說說4幅圖的意思,理解被減數是怎樣在變化的。

  三、練習鞏固

  1、計算。學生獨立完成,說說“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導學生看清題意,再讓學生獨立練習,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3、開放題。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先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展開想象,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4、數學故事,先讓學生講述故事,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練習一    P30

  教學要求:

  1、能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踐操作演示,初步學會整理的方法。

  教學重點:能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找規律填數。

  教學準備:小棒或小圓片、算式卡片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練習5以內的加減法

  1、第一題:先觀察情境圖,提出教學問題;再列式計算。

  2、第二題:學生獨立完成。

  3、第五題:“找家”,先算一算,再連一連。

  4、第六題: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練習,討論交流“□+□=5”和“□-□=1”這兩個算式,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題:先讓學生猜一猜每個盒里會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亂次序分組整理,指導找到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規律填數

  1、第3題:先拿出學具進行演示,再讓學生獨立填空,最后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說說每次多幾個或每次少幾個。

  2、第4題:

  (1)引導學生觀察第1小題。

  (2)組織生分組交流。

  (3)反饋討論結果。

  其它兩個小題教法同第1小題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5

  新課標要求,除了讓學生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外,還應初步學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對學生計算的要求上,以往教材的標準是:要求學生掌握算理和算法,熟練計算技能。例題枯燥無味,思路局限,算法單一,練習形式比較機械,忽視了與學生實際經驗的聯系,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形成。而《課程標準》指出:“計算不單單是一種技能和能力,它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意識,同時也是人們應具備的數學素養之 一。計算是不容忽視的數學內容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面對一年級才入學不到一個月的孩子們,如何把這節課上下去?怎樣才能讓學生在這短短的40分鐘受益?我設計先讓學生經歷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的過程,使學生逐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教學中通過“小貓吃魚”這一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然后通過圓形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最后再由數字計算和規律探求加深理解。20以內的加減法是學生學習計算的開始,我們應由此起步,注意培養學生遇到問題能從數量以及相關的聯系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數學意識,即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教學中,首先要考慮兒童節的年齡特征,把計算放置在各種活動情景中,培養學生的數感,給學生創造結合實際提出計算問題和進行計算的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培養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數學意識。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特點,以及愛說愛動的年齡特點,我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地學習。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計算能力。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我想,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些不足中,我學會不斷反思自我,我的教學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 篇16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由于減法的意義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如何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變為學生能夠體會的事物呢?我是這樣設想的,從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可以理解的“小貓吃魚”具體情境出發,自己列式計算,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其次,通過數學計算等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通過(套圈)練習體會加法與減法意義的聯系。

  成功之處:

  1、用小貓吃魚的故事串的形式,讓學生從故事中發現數學問題,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具體的故事情境和畫面中理解減法的含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當“把最后的一條魚也吃了,現在盤子里一條魚也沒有了,一條魚也沒有用0表示”,在一個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學生理解了0的含義。

  2、五個活動的設計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注意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對圖意和算式的意思進行理解,學生計算減法的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不足之處:

  備課要兼顧學生和教材。既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要隨意拔高。同時要照顧全體,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和提高。

一年級數學《小貓吃魚》教學設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一年級數學《分類》,(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 一年級數學得數是0的減法教案文案(精選2篇)

    一、說教材一、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4頁的例題,做一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 一年級數學連減教案(精選3篇)

    教學內容100以內連減運算的練習。教學目標1、熟練地掌握100以內連減運算,正確地進行計算。2、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重點難點使學生正確地進行計算。...

  • 一年級數學教案范文(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在能讀寫100以內數的基礎上對數的讀寫規則進行概括,[數學教案]南極小客人。2、 在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天上的鳥多還是冰上的鳥多,實際上是求47大還是32大) ,并經歷用數學符號表示數的大小關系(數學思考、數感)的...

  • 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案例(精選13篇)

    一、內容:統計(義務教育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第二冊第93、94頁)教學二、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 一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下冊總復習(精選10篇)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8,第119頁的內容。教學目標1蓖ü復習,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計算單位、讀數和寫數、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100以內數概念的掌握水平。2蓖ü復習,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結構。...

  • 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內容認識100以內的數。教材分兩大段七小段安排:1.認數:①認識幾十和一百(P24~26)②整十數的加、減口算(P27~28)③認識幾十幾(P29~31)④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P32~34)2.數的大小比較:①100以內數的順序(P35~36)②...

  • 一年級數學教學教案最新模板(精選2篇)

    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認識一一對應,知道“同樣多”的含義。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義。2、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初步體驗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 一年級數學整時教案(精選4篇)

    教學內容:圖畫式應用題教學目的:1、學會用10以內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初步感覺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2、熟練口算10以內加減法,能正確解答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4篇)

    教學內容:36—37頁的內容。教學目的: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3、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要求:通過摘果子這一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中的聯系。教學重點:減法的含義。教學過程:1、分果子情景創設,(1)先讓學生同桌合作分果子,(2)說一說,分的過程。...

  • 一年級數學教案—— 《可愛的企鵝》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要求:1、學會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2、鞏固“8”和“9”的加減法。教學重點:鞏固“8”和“9”的加減法。教學準備:小圖片教學時間:1-2課時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出示境圖,介紹圖中的景物。...

  • 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教案(精選15篇)

    教學內容:一年級數學下冊第52~56頁,例1、例2、例3、例4,練習十二及相應練習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學會簡單的化聚。2、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不亂花錢教育。...

  • 一年級數學西師大版教案(通用3篇)

    單元教學目標:1、在實際情景中,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感受數的加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2、探索并掌握10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 一年級數學教案—— 《小貓釣魚》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借助情景,感知“0”的真實含義,會正確書寫“0”二、教學重點:理解“0”的含義。三、教學流程設計1、創設情景(1)出示小貓釣魚圖,講故事導入,提出問題?第1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第2只小貓釣了幾條魚,寫幾呢?第...

  •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县| 金华市| 邵东县| 元江| 仁化县| 库伦旗| 丹寨县| 聊城市| 五台县| 永兴县| 泾阳县| 晋州市| 涟水县| 鄱阳县| 萍乡市| 龙川县| 安顺市| 文山县| 嘉义市| 璧山县| 丰都县| 望城县| 始兴县| 南丰县| 霞浦县| 新邵县| 睢宁县| 翼城县| 望都县| 兰坪| 阜康市| 山丹县| 桐柏县| 梓潼县| 平阴县| 滦平县| 雷山县| 新丰县| 新沂市| 车险|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