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 教案
二、比一比
教材簡析:
本單元主要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是兒童在生活中已經積累的一些直接經驗。“比較”是常用的思維方法,它可以幫助人們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也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法,它有助于人們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教學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建立長短、高矮、輕重的觀念,而且可以讓學生體會比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觀察和比較的意識,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這部分教材的編寫有如下一些特點:
1、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進行比較,獲得認識。
2、重視比較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判斷能力。
教學理念:
1、在認識長短、高矮和大小、輕重含義的基礎上,會用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大小、輕重。
2、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利于學生進行比較。為學生提供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在豐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知道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含義。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時安排:1課時 比一比
比一比
主 備 人: 授 課 人:
備課時間:2007.8.31 上課時間:
教學內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頁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事實,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1、 知道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含義。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實物、投影儀 ;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了解學生對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認識。
二、新課導入
1、取出一把尺子,問:這把尺子長還是短?
2、當學生說出答案或爭論時,再拿出分別比它短和比它長的尺子,引起學生對剛才答案的懷疑,從而導入新課。
3、出示課題,明確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明確比較的要求。
(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對單個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較。
(2)確定什么和什么比較,比較的標準是什么。
(3)比較時,要把兩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后再看它們的另一端是否對齊,從而進行比較。
2、教學“長短”、“ 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頁情境圖,提問:
圖中畫了些什么?你能說一說嗎?
(2)比一比
讓學生看圖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練習p4~5。
(1)看圖長的畫√,短的畫o;高的畫√,矮的畫o;重的畫√,輕的畫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