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教學設計及自我評析
教學內容: 教科書40~42頁正方形、長方形、圓的認識。教學目標:1、讓學生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一個面和圓柱體的底面,以及這些幾何形體的面畫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豐富直觀體驗,發展空間觀念。
2、讓學生經歷描、找、說、圍、畫和玩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知道這些常見圖形的名稱,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積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水彩筆、方格紙、白紙各種彩色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來的面,再從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教學拾零一、描一描
1、(出示課件)師問:小朋友們在干什么呀?。2、師:對,這些都是我們認識的形體,小朋友老師給你準備了這樣的形體,你能在自己的桌上找到這些形體嗎?(學生自己說說各形體的名稱)小朋友們請你選一個形體,用筆沿著這個形體的一個面描一描,看看能描出什么圖形。生操作。師巡視指導。讓上面3個同學描出不同圖形的學生分別介紹一下:(先讓學生自己在下面說一說,或者互相充分交流后再讓學生來板演)你是用什么樣的積木來描的?描的是物體的哪個面呢?(學生摸一摸)描出了什么圖形呢?(這里老師不要求學生必須說出描出的是什么圖形)
誰愿意把你描的圖形拿到黑板上來給大家看一下(選幾個圓,幾個正方形,幾個長方形的學生隨意擺放自己的圖形。) 4.同桌交流對所出示圖形的分類。再請同學板演分類。在此可讓學生說一說分類的理由,有可能學生是通過已有經驗來分的,如:我把圓分成一類把正方形分成一類長方形分成一類。不排除有的學生是有一定知識基礎的,那老師可沿著學生思路出示各圖形的名稱。5、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并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板書:認圖形)6、那小朋友請你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圖形,“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組里先說一說,再匯報)這里老師不必擔心學生不會表達,我嘗試一下學生很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圖形的基本特征是能夠七嘴八舌說出來的,這里老師無須總結概括出圖形的特征,畢竟這節課我們只是更加豐富學生的直觀體驗而已。二、找一找
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想一想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這里老師不能限制學生觀察的范圍,家里,學校,教室等等。(在課中學生可能不能正確判斷,教師不要急于否定,讓學生多觀察觀察,多感覺感覺,或者讓學生幫著指正,學生能說的很好的)四、圍一圍
1、剛才我們通過描一描、找一找、說一說,初步認識了這些圖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動手來創造這些圖形好嗎?讓我們在釘子板上來“圍一圍”(板書)那怎么才叫“圍”呢?不能把皮筋就這樣往上一放,而應該把皮筋拉緊圍出圖形來,明白了嗎?請你拿出釘子板,自己來圍一圍我們今天認識的圖形。(學生圍)圍之前要強調要把皮筋拉緊了圍,因為不強調很有可能在圍圓時學生把橡皮筋一放就以為是圍出了圓(配套學具中橡皮筋是圓形的)2、交流展示,說說你圍的是什么圖形。在展示學生作品時可以問一問學生你如何肯定你圍出的是正方形,肯定圍的是長方形(學生能根據圖形特點來講的,這樣還能從側面讓學生交流圍的方法,有學生能說出數點或數格子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