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教案——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
教學內容課本第20、21頁。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2、經歷比較活動,增強輕重的生活體驗。
3、通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
4、通過簡單的推理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里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動物?它們在干什么?(出示主題圖)
(1)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熊重、小猴輕)
(2)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3)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4)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干,通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用觀察法比較輕重。
(1)師出示一顆葡萄和一串葡萄,你能關于“輕重”提一些問題嗎?并試著解決嗎?
(多的重,少的輕)
(2)師再出示兩顆葡萄和一個蘋果,讓學生提問和解決。
(大的東西重,小的東西輕)
(3)方法回顧。剛才我們用什么方法比較?(觀察法)
2、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輕重。
(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說說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么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么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請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3)請2—3名同學上臺掂一掂。
(4)教師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說出誰輕誰重?為什么?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3、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輕重。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辦呢?誰又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①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么?
②再掂一掂、稱一稱。
③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