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樂園——大小比較》的課堂實錄及評析
師:輕輕翻開書13頁,獨立完成填一填的第一題。
小猴比小熊少 3 〇4 小鹿比小兔 ( )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〇 3 小兔比小鹿( ) 5 〇 4
師:填好后,請一位小朋友拿上來展示一下。(投影展示,大家評議對錯。)
師:完成第二題。(完成后展示交流,特別是2 > □ 6 >□ □< 9,鼓勵學生多重思維。)
7〇3 4〇9 3〇3 5〇8 10〇1
2 > □ 6 >□ 6 =□ □ =8 □< 9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1:今天我認識了三個新朋友:“=”“>”“<”。
生2:用“>”和“<”時,只要記住兒歌“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就行了。
師:今天我們把動物進行了比較,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比較,如一(5)班有57個小朋友,一(6)班也有57個小朋友,我們就用上---
生:等于號。
師: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比較的?可以拿出文具盒里的文具擺一擺,說一說。
生1:我這只手有5個手指,這只也有5個,5個手指和5個手指一樣多。
生2;我有6支鉛筆,2塊橡皮,6大于2。
生3:我的尺子和我的橡皮比,1把尺子小于4支鉛筆。…….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找出了這么多,回家后再找一找,然后跟爸爸媽媽說一說,好不好?
生:好。
〖案例點評〗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高潮迭起,教師科學
有效的引導,給人一種漸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覺。整節課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重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設計符合一年級學生特點。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在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了興趣之后,才能夠產生學習的動力,特別是針對一年級的小朋友,激發他們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教學的一開始,徐老師就利用動物圖片創設情境,變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為具體的生活情境,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去。還有課中操的設計,形象生動,因為學生學了半節多課,身心有點疲憊,注意力也不大集中,這時候安排邊拍手邊動作的游戲,適當加以放松休息,能把學生調回最佳學習狀態。
2.關注學生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徐老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說一說,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徐老師在設置問題情境時,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怎么比,比的結果怎樣”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徐老師還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激發孩子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現在的孩子,由于各種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 的過程中,只要是學生能說的就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能寫的就讓他們自己寫,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注重運用課改的理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真正成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更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