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最喜歡的水果”說課設計
一、把握教材聯系,深入領悟教材。1、教材內容:《最喜歡的水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教材以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水果和商品統計為背景,引出象形統計圖與統計表,使學生初步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直觀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
3、設計理念:
《標準》指出:“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以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教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教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據此精神,在本節課中,我力求體現以下一些特點:
(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2)以問題為先導,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3)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習。
(4)重視學生的學習經歷與體驗,強調在過程中理解和感悟。
4、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的統計結果。初步體會統計方法的多樣性。
(2)、根據統計結果能作出簡單的分析和預測,初步感知統計的意義和作用,體會小樣本預測的不確定性。
(3)、初步學會有序觀察和思考,滲透分類思想。
(4)、在合作交流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重點:在實踐中,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過程有所體驗,初步感悟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建立統計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小樣本的不確定性。
二、突出以人為本,靈活選擇教法。
根據"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思想理念,為了有效的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在課堂展開發展性的教學活動,讓課堂充分煥發生命活力。我本著設計新、處理活的原則,從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特點和年齡特征考慮,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一)低年級學生參與教學,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教學活動能否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由"舉行元旦晚會"引入,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這是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小組活動中我讓學生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在交流中比較和選擇自己喜歡的、較簡單的統計方法。
(三)"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的。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數據的方法后,我聯系生活設計練習,讓學生統計商店里文具的數量,然后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經理,你要怎樣進貨"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分析統計結果,作出決策,切實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獲取,學習方法的掌握,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通過趣味統計,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作出分析,這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豐富了學生的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