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輛車》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24-25頁的內容。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出發,會列出不同的算式。
2、體會“加法交換律”含義。
3、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圓片若干個,掛圖。
學具準備圓片若干個,1-5的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今天,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和笑笑來到了停車場。(老師邊說邊出示掛圖)他們看到了什么呢?
(學生回答略)
二、新課探討
1、根據圖意提問題。
師:根據淘氣和笑笑看到的,你能提個數學問題嗎?
生:一共有幾輛車?
(教師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把看到的情景連起來完整地說:一邊停了3輛車,另一邊停了2輛車,一共停了幾輛車?)
老師根據學生提問板書課題——有幾輛車。
2、解決問題。
師:如果你是笑笑或者淘氣,你會怎樣列式?
生1:如果我是笑笑,我會列3+2=5。
生2:如果我是淘氣,我會列2+3=5。
(老師板書出兩個算式)
師:同一個問題,怎么有兩個不同的算式呢?
生:因為笑笑她是先看到3輛,而淘氣他先看到2輛。
師:原來是他倆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就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
3、比較算式,找出規律。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個算式,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獨立觀察)
生1:它們都等于5。
生2:前面都是2和3。
生3:一個算式是把2放前面,另一個算式把3放在前面。
師小結:對了,同學們真聰明,這兩個算式正如大家說的那樣,加號兩邊數的大小不變,都是2和3,只不過它們的位置交換了,最后相加的得數是不變的。所以智慧老人告訴我們:2+3=3+2。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出:2+3=3+2)
4、擺一擺。
(1)先讓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然后根據圖擺出小圓片。
(2)根據自己擺的圓片提出數學問題。
(3)引導 學生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并比較出兩個算式的異同。
師:同一個問題可以用兩個不同的算式來表示,小朋友認真觀察比較這兩個算式,說說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兩個算式的數字都是一樣的。
生2:把1和2調換,得數不變。
師:對了,把加號兩邊的數的位置交換,相加之后的得數是不變的。
(教師規范的語言示范之后,還可以請個別學生再復述幾遍,讓學生學會用較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
(4)第2幅圖學生根據圖擺一擺,再獨立列出兩個算式。
5、試一試。
師:一幅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列出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下面同學們自己試一試,根據圖意列出算式解答。
(學生獨立完成后反饋,注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能清楚地表達圖意。第2幅圖有的小朋友會把小白兔只數相加,有的會把蘿卜的個數相加,只要學生說明清楚算式表示的意義即可。)
6、游戲。
學生同桌之間有一套數字卡片,分別是0、1、2、3、4、5,同桌一人分3個數,其中一人是0、1、2,另外一人是3、4、5。游戲時,同桌每人都抽出其中一張卡片,把兩張卡片上的數字合起來,并說出兩個加法算式。
(教師可先與一名學生示范,然后由學生同桌之間合作完成。教師巡視,并參與個別指導。)
三、練一練
1、第1題,可讓學生先動手做一做,再做練習。
師:看看書本上的圖,摸仿它的樣子用手做一做,再列式計算。
2、第2、3題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個別指導,最后有針對性的講解。
3、第4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教師可先指導學生弄清楚題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