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小棒》一課帶給我的思考
這節課是我準備的一堂研究課,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一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捆小棒》數學知識是認識11~20各數,課前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也借鑒了許多同一內容的教案,開始了我的嘗試。第一次教學:我選擇了一個平時看起來思維比較活躍的班級,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發言積極,很有獨到思維。一開始,效果很不錯,我用猜老師手里有多少支鉛筆引入,學生積極性很高,在這一過程中,既復習了10以內的數的數數,又培養了學生的數感,但是當我提出問題:請你拿出11根小棒代替鉛筆,想一想,怎樣放,才能讓別人一眼看出是11根呢?課堂陷入了僵局,很多學生無從下手,在我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是把11根小棒分得很散擺放在桌子上,他們認為只要不是擺成一堆,別人就能很容易看出是11根,有個別孩子甚至用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擺了一個“十一”的字樣,然后拉住我說:“老師這樣一看就是11。”讓我哭笑不得。在反復巡視了幾圈后,我在全班38名孩子當中,終于發現了一名孩子是把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1根小棒單獨放在一邊,我如獲至寶地把這名孩子請到實物投影儀下,請他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擺法,然后向學生推薦:像這樣擺,能很方便的看出是11根。從很多孩子的眼睛里我看出他們并不是很能接受這種擺法,但當我要求他們也像這樣擺時,他們仍然照做了。由于在這一環節上所用的時間遠遠超過我的計劃,加上后來學生在捆小棒時,許多孩子不會使用橡皮筋,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等介紹計數器時,學生已經沒有任何興趣了,一個個無精打采開起了小差,內容還未上完就已經下課了。
課后反思:在設計教案時,我參考了網上或教學資料上的相同內容的教案,其中有不少是采用了這種設計,我也很贊成這種設計,我不喜歡那種直截了當把知識塞給學生的做法,我希望孩子在課堂里能體會到知識的產生是有一定的需要和過程的。但是今天這種教學狀況,我幾乎是把個別學生的經驗強加在了全體學生的頭上,他們被動的,不情愿的接受了知識,這與我最初的設想簡直背道而馳。那么怎樣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能感悟到以10個作為單位來計數的優越性呢,怎樣幫助學生實現從單個計數到以群計數的思維的跨越呢?靜心思考,我認為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他們在生活中沒有這樣把十個物體捆成一捆或放在一起的生活經歷,而且也沒有這樣的需求,生活中像這樣剛好10個10個出現的實例也不多,怎么辦呢?冥思苦想了幾天,我終于從十進制產生的來源入手,找到了靈感,開始了我的第二次嘗試。
第二次嘗試(以下是我的部分課堂教學實錄):
師:這里有多少支鉛筆?(生:11支)你怎么知道?
生:剛才我們一起數過了
師:如果沒有數,老師也不提示,你們能一眼看出是11支嗎?(生:不能)是呀,我們要一支一支的數才知道。可是那天老師去買鉛筆的時候,我對售貨員說:我買11支鉛筆。那個售貨員阿姨居然數都不數,就把鉛筆拿給了我,老師呢也只看了一眼就知道有11支鉛筆,你們知道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很好奇,但百思不得其解。
師:你可以用小棒代替鉛筆,試試看,怎么樣讓別人不數就看出是不是11根。
同第一次一樣,大部分地區學生仍然是把11根小棒分得很散擺放在桌子上,極個別孩子采用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1根小棒單獨放在一邊。我讓學生停止嘗試,開始引導。
師:別急,我們先來做個游戲 。(伸出雙手)我有多少個手指?(生齊答:10個)我再請個同學上來幫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