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加減法(一)》的第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加法的含義;2、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3、能根據提供的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并進行解答。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學生每天接觸的鉛筆作為教具,創設兩手分別拿著3枝鉛筆和2枝鉛筆的情境,并夸張地做把兩部分合起來的動作,讓學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鉛筆。但本課的目標之一是:能根據提供的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并進行解答。于是,在我兩手合并的一刻,我也試圖讓學生來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但學生的“問題”真的是一個大問題。有的學生的問題是:2+3=5;有的是:2枝鉛筆加3枝鉛筆是5 枝鉛筆;有的是:2枝鉛筆加3枝鉛筆是多少?……雖然有的同學已經將加法的意義說出來了,有的同學的問題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簡練的問題。直到解決完問題,我結合本情境引導、強調算式和問題的不同后,還有些同學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問題的概念。在下面的“試一試”和“練一練”中,我也能讓學生結合情境圖說說圖意并提出問題再列出算式解決,進一步鞏固加法的意義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只為提問題開了個頭,學生在反復引導下已經逐漸抓住了提問題的雛形,我相信以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更棒的!
本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擺一擺”這一活動中,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轉換成學生現有的鉛筆,試圖讓他們創造出除了2+3=5之外的5以內的加法算式,可是,一年級的小朋友真是一發不可收拾啊,讓他們拿出鉛筆來之后就開始和鉛筆交上朋友了,我這種比較急躁的人就剝奪了他們繼續體驗的機會,讓他們直接看書,填一填,再集體交流每個加法算式的意義。我想以后遇到類似的情形,我應該放慢速度,讓學生邊擺邊填邊交流,讓學生充分體驗,在動手操作中逐漸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
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更感受到自己的責任重大。這節課是提出問題的能力讓我有感而發,說不定下一次就是動手操作的能力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起來,一年一年提升的。一年級是從無到有的開始,我們急不來,而應給他們創造條件、環境,讓他們去體驗、探究,去建構、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能力。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是加法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時,利用圖中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先組織學生看圖交流,從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礎上鼓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或學具擺一擺、說一說、算一算,然后引導學生完成教科書上的練習。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創情境,如模擬表演(原來有幾個人,又來幾個人,一共有幾個人)、講童話故事等,鼓勵學生用學具擺一擺、說一說,在具體情境活動中,體會加法的實際意義。
《有幾枝鉛筆》教學反思
《有幾枝鉛筆》一課是學生對加法的初步認識,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中,讓學生能走進數學,學會使用數學,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