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摘果子》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摘果子”一課。一、說教材
本課是學生學習減法的開始,學生對減法的含義體會不深。教材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及必要性。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我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的為:
知識目標、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減法含義;能正確列出并讀出算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說教法
本課我采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多種方法交*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三、說學法
學生本課中通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數學“創境——探究”教學模式,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復習準備,創設情境
l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摘果子”這一情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園,自然過子里的果子成熟了,蘭蘭提這籃子來摘果子。她請我們一起去,你們說好嗎?那我們出發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渡到第二階段。
(二)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蘭蘭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為以后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接著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為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
還剩3個果子?為什么用減法算?”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解法。
為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擺鉛筆的小練習。一人說另一人擺。最后我引導學生: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再進行小結質疑:蘭蘭見到同學們學得這樣好高興得忘了剛才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誰能告訴她?如果沒有問題進行第三街段。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1看圖填算式。讓學生對本課知識點進一步掌握。2算一算檢查學生離開圖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3到5題也是看圖計算。其中4,5題答案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我都給予肯定。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我設計第6題是比較大小。這道題我采用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合作解決困難,讓他們每個人都產生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游戲“摘果子”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