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場上》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通過直觀地比較兩數相差多少,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2、鼓勵學生根據圖意提出問題,通過交流嘗試解決問題。
3、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充分交流自己的解題過程。
4、通過圖片觀察和學生操作直觀教具,初步了解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了解求兩數相差應用題的結構及根據圖意,提出問題,通過交流解決問題。
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策略:
1、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內容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內容,是在以往教材中第二冊才出現的。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應用題不在教材中獨立設章,針對兒童的認知實踐,上學前,對于比多少的問題,已有初步了解,《課程標準》在學完10以內的加減法后,安排了多些、少些的應用題。旨在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幫助學生主動建立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的結構。
2、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師:下課了,同學們來到操場上進行活動,(投影展示:學生課外活動的情景圖)你能告訴老師,看到了什么嗎?
生:(匯報觀察結果)有的在跳皮筋,有的在拍皮球,還有的在投沙包。(指踢毽子的主題圖)
師:同學們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么?
生:答。
(出示課題:操場上?)
師:同學們能說得再具體一些嗎?
生1:老師有2人。
生2:學生有6人。
生3:男學生有3人。
……
師:同學們觀察得可真仔細呀!老師把同學們回答出的問題整理成圖片貼在黑板上。
(師出示)老師:o o
學生: x x x x x x x x
老師有( )人,學生有( )人。
男同學: a a a
女同學: b b b b b b
男同學有( )人,女同學有( )人。
女老師: w
男老師:l
……
師:同學們,根據圖片,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提出問題。(出示課題:兩數相差應用題)
(這樣導課的目的是通過選取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合作探究,嘗試解決:
a學生比老師多( )人。老師比學生少( )人。
b女同學比男同學多( )人。 男同學比女同學少( )人。
c男學生比男老師多( )人。男老師比男學生少( )人。
……
師:根據提出的問題,觀察人物圖片,解答第一組問題。
師:把你觀察的結果講給你的同桌聽。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觀察結果講給大家聽呢?
生:個別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師:同學們觀察得可真仔細!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講給大家聽嗎?
生:指著圖片回答。
師:同學們都有各自不同思路的解釋,老師為你們有這么多的想法感到驕傲!
師:(指著圖片進行小結)要求“學生比老師多幾人”,就是從學生人數中去掉和老師一樣多的人數,剩下的就是學生比老師多的幾個人。
師:你們能用剛才同學們的方法解答“老師比學生少幾人”嗎?
生:學生匯報解答方法。
師:請同學們列出算式。
生:某生板演。
師:以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解決感興趣的另一組問題。
生:學生代表本小組回答解題的思路。
(以上設想,從課題的引入到教學內容的開展,創設了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觀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初步會用數學語言表述身邊的數學問題,初步體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