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貓吃魚》的教學片段案例與反思
教學內容背景材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
教學目的:
1、通過“小貓吃魚”這一有趣的情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連環畫嗎?(喜歡)
老師現在給你們看“小貓吃魚”的連環畫,請你認真觀察每幅圖的變化,跟你的同桌一起合作編一個完整的故事,看誰編得最精彩?
(匯報)
生1:盤里有3條魚,小貓吃了1條,又吃了1條,再吃了1條,還剩下0條。
生2:有一天,貓媽媽和貓爸爸釣魚回來3條魚放在盤里,小貓看見了,它吃了1條,覺得很好吃,忍不住把貓媽媽的那1條吃了,盤里只剩下1條魚了,那是給爸爸的,小貓全部吃光了。
師:你覺得誰的故事講得好,為什么?
生評價:我覺得第2個小朋友講得好,因為他的故事更生動,更完整。
師:小朋友,你能不能像小貓那樣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全部吃掉呢?為什么?
生1:不會,因為這樣爸爸和媽媽就沒有東西吃了。
生2:不會,因為我們要懂得尊敬和關心爸爸和媽媽。
(創設了一個“小貓吃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導到學習中來,并根據學生所編的故事隨機的進行思想教育)
師:看每一幅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盤里原來有幾條魚?
生2:盤里有3條魚,小貓吃了1條,還剩幾條?
生3:小貓吃了1條后又吃了1條,一共吃了幾條?
生4:盤里有3條魚,小貓吃了3條,還剩幾條?
……
師:誰能解決這些小朋友提出的問題?怎樣列式?
生:3-1=2
生:1+1=2
生:3-3=0
……
(讓學生從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著解決問題。)
師:你能編一道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嗎?
生1:3-3=0
生2:10-10=0
生3:0-0=0
生4:100-100=0
……
師板書,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相同的數相減,得數是0。
(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列舉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得出規律)
師:你能說說生活中遇到的減法問題嗎?
生1:爸爸買給我5袋餅干,我吃了2袋,還剩幾袋?
生2:我有10元錢,用去了3元,還剩幾元?
生3:公共汽車上有8個人,下去了4 人,還剩幾人?
……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的減法問題,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反思:
本片段在體現新課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創設“小貓吃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講述喜聞樂見的“小貓吃魚”的故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由于一年級首次接觸這樣多幅的連環畫,所以我讓學生先跟同桌交流,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二、積極培養學生質疑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夠提出數學問題,表明了學生一種積極的、做學習主人的態度。本片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有助于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主動地去探求新知。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解決了問題,直觀地列出了相應的算式,并總結出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規律。學生在此過程中,主動參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既水道渠成的掌握了新知識,更由此激發了繼續探索的主動性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