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單元案
一、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學內容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鮮明的時代特點,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兒童在生活中對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如某個同學在第幾組第幾個的情況,使學生能采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是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進行編排。也就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如汽車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學,在各種操作、探索的活動中,觀察、感知、猜測、感覺“上、下、前、后、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在親身經歷物體的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把空間方位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方位觀念。
二、學情分析:
對于“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學時老師對這兩組位置關系的處理只要求學生會認、會說、會用,不再過多的進行強化性訓練。而“左右”位置的空間觀念是學生最為薄弱的,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老師以此做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及形成的全過程。“左、右”的相對性比較難理解,教材主要是通過一些活動和游戲(如握握手,聽反話等)來幫助學生辨別。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或自己創設活動,組織學生充分地體驗,應避免抽象地讓學生判斷。對一些一時理解不了的學生,可以允許他們逐步理解。老師要讓學生認識自己肢體的“左右”位置關系做為知識的引發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口、動手、動腦、交流、討論、應用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間觀念。
三、教學目標:
1、 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
2、 使學生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 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景中,根據行、列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重、難點: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并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四、課時安排:4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