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平面圖形”,以往老教材是先認識平面圖形,再認識立體圖形,而新教材認為是先有“體”再有“面”,“立體圖形”是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而平面圖形是抽象出來的,所以先教學立體圖形的認識,再教學平面圖形。這一課時教材的編排先是學生活動,用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描,得到一些平面圖形,接著給這些平面圖形分類引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描”的活動突出了“面”在“體”上,但是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去描,似乎為了“描”而“描”,學生不知目的價值何在,思考了一陣竟也想不出合理的讓學生去“描”理由,以前也聽到過有教師“給長方體拍照”這樣的說法,我覺得也不正確,因為“拍照”不可能只拍一個面的,這樣說也未免牽強了些。另外,學生在幼兒園時就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了,于是我想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應是兩點:一是體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二是能進行辨認并能在原有直觀認識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這四個平面圖形的樣子。
首先出示上節課認識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回憶舊知。接著告訴學生我們今天還要了解幾個新朋友,同時出示這四個平面圖形,問:認識它們嗎?學生大多都認識,分別說出了它們的名稱。接著,我告訴學生:“這些新朋友啊是從我們昨天認識的老朋友身上跑下來的,猜一猜,長方形是從誰的身上跑下來的?”其實這個問題原來是“想一想,長方形和下面的哪個圖形有關系?”當時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指向不夠清晰,但一時想不到其他,今天上課前提醒了一下自己本課的兩個重點,課中忽然冒出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適合剛入學孩子。學生說:“長方形是從長方體上跑下來!”我說:“是嗎?那拿出一個長方體驗證一下吧!為了讓自己和別人能看清楚,建議小朋友用你的筆把利用長方體得到的長方形留在你的紙上!睂W生很聰明,把長方體放在紙上,描了起來。我收集了幾幅作品進行展示,肯定了學生的想法。之后我又提出疑問:“為什么從同一個長方體上跑下來的長方形卻有大、有小,有胖有瘦呢?”這時雖然有的孩子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但還是有部分學生在思考,一個孩子清楚地說:“因為長方體放得不一樣,第一個長方形是橫著放得到的,第二個長方形是……”我想通過這樣一個小環節學生應該或多或少加深一點有關“體”和“面”的印象,感悟到一點有關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當然有特殊的,但可以在以后的學習中認識,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一下子很精確沒必要也很難)。
接著認識正方形,我同樣請學生猜一猜,再象剛才一樣驗證自己的想法,學生描后我問:剛才從長方體上跑下來幾個不一樣的長方形,現在從正方體身上跑下幾個不一樣的正方形呀?學生說:只有一個!因為畫出來的都一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又說出了“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都是一樣大的。”
但是時間過得太快,沒有來得及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的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一環節挺重要的,在學生的尋找、表述中可以進一步分清“面”與“體”的聯系與區別,實在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