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分類 教學建議
(一)教學內容我們充實了原義務教材“準備課”中按單一標準分類的內容,增加了按不同標準分類,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建立分類的思想,掌握分類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能按照某一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2.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不同的分類。
3.在分類活動中,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三)教材說明
1.單一標準的分類。
首先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紹分類的思想,使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然后通過大量的操作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方法,能夠按某一給定的或選擇某個單一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并能夠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老師們可以看一下教科書第38 頁,我們在單元的開始呈現了超市一角的文具柜臺,相同的文具都是擺放在一起的。從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介紹分類的思想,使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然后通過學生動手分學具盒中的學具(有小棒、數字卡片、小立方體、圓片、三角形等,讓學生分一分,將相同的物品擺放在一起)來教學按單一標準分類,并使學生體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結果的一致性。
2.不同標準的分類:小組活動按不同標準分類。
教科書第39 頁,通過分鉛筆的活動(非常易在課堂中實施的活動)教學按不同標準分類。我們提供了15枝鉛筆,有削過的有沒削過的;有帶橡皮頭的有不帶橡皮頭的;有紅色的有綠色的有花色的;有圓柱形的有六棱柱形的。下面給出了三種分法,第1個學生是可以按顏色分的,第2個學生是按削過沒削過分的,第3個學生是按帶不帶橡皮頭分的。下面還提了一個問題“還可以怎樣分?”使學生能夠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并使學生體會在不同標準下分類結果的多樣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活性。
(四)教學建議
1.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
教學中應加強操作,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和活動體會分類的思想,掌握選擇分類標準及正確的分類方法。例如,有的老師除了讓學生分學具,還設計了讓學生分農作物、設計柜臺等多種形式的分類活動,為學生提供充分“做”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體驗分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要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設計學習素材。
⑴在引入這一單元內容的時候,老師們應注意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例如,有的老師安排學生在課前到商場、超市去調查;有的老師將超市里分類擺放物品的情景錄成錄像帶在課堂上播放;還有的老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將教學環境移到體育器材存放室。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建立分類的思想,體會分類的意義。
⑵在選擇學具和教具時,老師們可以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特點選擇教具學具。例如,縣城一所小學的老師選擇了紅豆、綠豆、玉米粒、大豆等讓學生進行分類,由于學生對農產品非常熟悉,在課堂上學生分的很熟練,不僅使學生感到很親切,而且又體會到數學的工具性,從而培養起應用數學的意識。
⑶還應注意結合學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例如在教學了分類內容之后,有的老師讓學生整理一下自己的書包,或者回家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冰箱、衣柜、玩具)等等,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