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認識和加減法 教材分析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認、讀、寫5以內各數,并注意書寫工整。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和事物的順序,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2.使學生掌握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
3.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小于、大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5.能運用5以內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1.本單元教材內容和作用。
本單元內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5以內各數的認識,另一部分是5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本單元的安排是:先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再教學0的認識和加減法(如下頁圖)。
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嘗試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5以內數的口算,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
2.本單元教材編排特點。
(1)1~5各數的認識相對集中編排。
5以內各數,在整數集合中是最為簡單的幾個。由于數小,抽象程度較低,兒童理解也比較容易。大部分兒童在入學前對5以內各數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1~5各數的特點和兒童的生活經驗,所以把1~5的認識集中起來學習,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使教學時間大大縮短。
(2)認數與加、減計算穿插進行,適當結合。
認數與加、減計算穿插進行、適當結合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在本單元已經明顯體現。本單元的縱線結構是:1~5的認識──1~5的加減法──0的認識的加減法。這樣編排,有利于學生掌握數的概念、分散寫數字的難點,使學生在認數字的時候,有比較多的時間練習寫數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字的寫法。另外,把加、減計算與認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既有利于加深對5以內數的認識,又有利于熟練掌握5以內的加、減法。
(3)加強數概念的教學。
數概念教學的基本結構是:數的基數、序數含義,數的認、讀、寫,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比較和數的組成。教材以兒童的生活區域為背景遞次展開,同時以醒目的標題擺放在可愛的“毛毛蟲”身上呈現給師生。如第15頁讓學生經歷數物體的過程抽象出1~5各數;第16頁從教學2的認識起,都強調在前一個數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個數:1添上1是2,2添上1是3……4添上1是5;在第17頁以“比大小”為標題、第18頁以“第幾”為標題、第19頁以“幾和幾”為標題,將一個個知識點單列出來,以突出數的大小比較方法、數的序數含義和數的組成的教學。
(4)適當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數數、比較數的大小都離不開集合、對應、統計等理論,但這些內容又不宜對小學生詮釋。因此,教材中采取適當滲透的辦法,通過圖形和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感性認識。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又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例如,在數數時,實質是先要對實物進行分類,把每一類看作一個集合,然后依次指著集合中的每一個元素分別同自然數中的一、二、三……一一對應(進行數數),指到最后一個元素,同它對應的自然數就是這個集合中元素的個數,也就是物體的總數。又如,在第17頁引入“比大小”時,通過將小猴與3種水果的對應排列,以兒童能接受的圖畫象形圖滲透統計初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