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介紹
一、教學內容三部分內容: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用數學含其中編排。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地數出6~10各數,會讀、會寫這些數,并會用這些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使學生掌握6~10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
3.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的含義,會用這些符號來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比較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
5.使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10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
6.認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數的過程。
7.使學生用10以內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8.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講衛生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與原通用教材的異同:
(1)數概念、計算方面的基本要求基本一致的。
(2)實驗教材強調了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三、編排結構
教材的知識順序和結構與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認數部分不再一個一個的認,合并為三段。節約了時間、提高效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鄰兩個數的關系。10比較特殊仍單獨編排。
四、具體編排
(一)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1.6、7的認識:與1~5的認識相同,只是一些層次上的變化。
(1)主題圖:突出兩個數之間的相鄰關系,6添上1是7,這一點從主題圖抽取出的實物圖也得到了體現:6個學生加1老師是7個人。
(2)數的順序:首次借助直尺教學。
(3)比大小:
借助點子圖,比象形統計圖抽象些。
將相鄰鄰三個數排在一起比較(原通用教材只比相鄰兩個數)。
任意兩個數比較。
(4)序數: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表明數可表示數量也可表示順序。
2.數的組成。
(1)6的組成:
①在涂色過程中體會6的組成。
②結合直觀圖完整填出6的組成。
③涂后的圖形象直觀、可能有規律,可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組成并更好記憶。
(2)7的組成:
①通過操作分木塊教學。
②沒全部給出,只給出3組,根據直觀圖聯想。
(a)對培養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b)減輕記憶的負擔,
(c)為加減法教學做準備。
③難度降低了,原通用教材從5的組成就開始聯想。
3.6、7的加減法:操作、看直觀圖或想組成計算。
首次通過操作教學一圖兩式及寫算式
(1)分三個層次: 操作、看直觀圖或看算式計算。
(2)兩組算式呈現的東西相同,為一圖四式做準備。
4.生活中的數(第46頁)。用所學的數說一句話。
(1)感受生活中充滿了數,數就在我們的身邊。
(2)體會到數既可表示數量還可表示順序。
(3)用數表達、交流,體會用數學的樂趣。
5.解決問題(第47頁)。
(1)“金色的秋天”,從中發現、提出問題,用所學的6、7的知識加以解決。
(2)考慮到學生識字量不多,盡量減少文字量,用圖示幫助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3)畫面是一個整體,在完整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興趣。
(4)第51也安排了類似的解決問題的內容。
(二) 8和9的認識及加減法。
1. 8、9的認識。(其中認數的編排幾乎同6、7完全相同)
主題圖中數數的資源更加豐富了。
2. 數的組成。
提問啟發學生擺出8和9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