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 (共2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物體和立體圖形教學內容:教科書32頁,33頁做一做,練習五第2題.
教學目標:1. 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辯認識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 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6袋各種形狀的物體,圖形卡片,計算機軟件,投影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情 :
小朋友們,我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嗎 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看一看.智慧爺爺還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匯報.
問:你們是怎樣分的 為什么這樣分
學生可能回答可分成這樣幾組:一組是長長方方的;一組是四四方方的;一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組是圓圓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并隨機板書名稱.
2. 摸一摸,感知特點.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2)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說出:
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圓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平平的.
球:是圓圓的.
(如果學生說出長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等,教師應給予肯定,但不要求學生必須說出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 由實物抽象實物圖形.
投影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然后抽象出長方體圖形.
用同樣方法出示"魔方","茶葉桶","足球"等實物,抽象出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
2. 記憶想象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辯認,然后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應的實物.
(2)學生閉眼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說圖形,學生想.)
(3)學生閉眼按教師要求拿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
(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教師給出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
(5)出示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讓學生進行辯認.
3. 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征
1. 做一做1題.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發現圓柱會"轱轆",然后教師說明,圓柱可以滾動.
(2)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搭一搭.
通過搭,使學生明確:球沒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滾動;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穩.
2. 游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參照做一做第2題)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3. 數圖形.
投影出示練習五第2題,問:這只小動物是由什么圖形拼成的 各用了幾個 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
五,小結: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六,游戲 :先讓學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狀的實物能搭出什么來 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教學反思:在這節課教學前,要先讓學生把那些立體圖形玩一玩,這樣可以讓學生不再對它有種迷戀,也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充分地利用好課堂的四十五分鐘的時間.